成公教育旗下网站-【考考公务员网】(www.kkgwy.com)更简洁易记!

考考公务员网

首页 > 申论 > 申论真题

申论真题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副省级)答案

2014-05-18 10:24:36申论真题120 收藏
[!--smalltext--]

  2014国考申论副省级真题初解

  知满天教育 李贤祥

  一、 转朱阁——帘栊初挑

  我们先来从材料、题量和字数这三个方面来看看这篇真题的整体印象。

  首先,整篇材料约6800字,反而比去年少了千余字。材料并没有简单地靠增加篇幅来体现考试时间的延长,而是在材料四中采用了相对而言比较晦涩的说理性材料,增加考生阅读难度;以及在材料五中,出现了十位网友的留言,这种观点型材料是命题的重中之重,无法用任何速度技巧,考生必须精读找点。好在网友言谈皆相对通俗,故与材料四相比,在阅读时间上看不会成为考试负担,材料整体难度可谓与去年相当。其次,题目数量也是五道,没有变化。第三,答题字数按上限算为2550字,相比去年增加250字,主要体现在作文部分。整体印象,变化不大。

  材料主题是通过分析社会人群浮躁焦虑问题以及盲目迷信权威,盲目跟风的问题,凸显当前社会心态的弊端——民众心理亚健康。鼓励过一种缓解压力,平和心态的“慢生活”;鼓励通过政府建设与民众、企业、学校的共同努力,追求一种“自在有为”的生活方式,以推动社会心态进步,提升群众生活质量,追求幸福、平和与理性。国考主题今年真正关注了国民自身问题,正视群众在当今社会环境下的苦闷与迷茫,可谓上佳之作。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离开了人,便没有活力。和谐社会也好,中国梦也好,都是以国民的生活质量为依据,都是关注群众与社会发展的有益契合,都离不开人。

  这篇真题同地市级真题在主题上还是有着明显区别:副省级考试重点关注社会心态(浮躁焦虑+盲目跟风);地市级考试重点关注国民幸福感与价值观的树立(心态健康问题)。可见,副省级考试的主题相比而言更加深入,更有深度与广度。

  二、 低绮户——登堂入室

  材料大意与逻辑如下所示:

  材料一: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流程引出了了全篇材料核心话题——精神亚健康,具体而言包括了社会的浮躁与焦虑。这种问题是由于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期中,各种社会矛盾多发,竞争压力大,工作节奏加速造成的。心理亚健康不仅造成个人负荷加重,而且拖累社会发展,影响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其涉及范围广,危害犹大。故此,政府应通过保持政策制定的科学、连续与社会影响,减少民众的不确定感和刺激挑战。提升积极情感,缓和社会冲突,营造公平正义的“大环境”。

  这部分材料没有作为客观题作答的要点出处,但思维逻辑非常清晰,是整篇材料的总起。在作文中可以借鉴。

  材料二:介绍了社会心理方面若干缺失的具体表现。材料先是对造成社会心理问题的主观和客观原因进行分析,而后通过对白领、新生代农民工、“社会隔离”人群以及心理精神疾病患者及亲友的调研,对心里缺失的表现进行了详尽介绍。

  此部分材料是对问题的具体分析,文章进入分论环节,它还是第一题的做答范围。

  材料三:此则材料是一则案例型材料,阅读难度很低,介绍了S大学举办心理健康节的成功案例。活动中,该大学分别通过曲艺讲座、心里运动会、心理讲座和灾区募捐等活动,教育师生笑对人生,爱心向善。

  成功案例往往是一种经验对策的表述,是针对上则材料负面问题的正面例证,它是第三题的做答范围。

  材料四:这则材料没有继续前面的“浮躁焦虑”问题,而是引出了社会心态话题下,另一个并列的问题——“浮躁跟风”。材料先是通过一系列全民热潮体现民众盲目跟风,随后在分析原因环节提出“预先失败”这个概念,即民众盲目迷信和过分依赖一些权威、广告、媒体,没有自我辨识能力,假定自己先失败。整则材料专注于浮躁跟风的表现。

  同一话题下的另一问题,文章分论进入并列“二车道”,它是第二题和第四题的作答范围。

  材料五:网络上关于“跟风”的讨论。从甲到癸十位网友的跟帖整理共同讨论一个问题,语言相对通俗易懂,但由于是观点性材料,故不适于一般的速度技巧,需精读找点。这是个人的观点分别简要概括如下——

  甲:跟风养生热,发现养生经多为抄袭。

  乙:跟风买养生书,觉得这样才不落伍。

  丙:生活压力与媒体炒作共同导致浮躁无耐心。

  丁:对于跟风,一味禁止不如正确引导

  戊:跟风会导致拙略模仿、平庸跟随、盲目复制与同化,丧失理性与个性,危害社会、个人。需创造自己的文化,保持民族优良传统,树立文化自信。

  己:跟风会缺少独立思考,变得同质化和平庸,缺乏创造力。应坚守自己,拥有个人价值和社会选择。

  庚: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树立民族文化自信。

  辛:跟风之事应辩证看待,看是什么风,要辨风、选风。

  壬:跟风危害多多,如危害生活方式、文明习惯乃至人生境界,抑制个性,扼杀创造力。应倡导公民个性发展,鼓励创新精神。

  癸:跟风会导致无个性,成人生之遗憾。

  总之,本则材料中的观点无外乎集中跟风的危害与对策两点。是第四题的作答范围。

  材料六:对策段,总结全文,通过意大利和我国提出的“慢生活”理念以及金庸、刘翔的“慢生活”事例,倡导“节奏慢下来,效率提上去;心态平下来,健康升上去”的“放慢生活,自在有为”这一中心思想。

  此材料无关客观题作答,它是作文中心论点的出处。

  整片材料以总分总的结构为整体逻辑框架,在“分”的部分,又以并列关系,展现两个问题——焦虑与跟风,作为核心问题“心理亚健康”的表现。逻辑结构严谨,内容充实具体,指向明确。好像一个有两个疙瘩扣的中国结。

  三、照无眠——庭院深深

  下面,我们分别看看今年考试所涉及的具体题型与问题。

  (一)“给定资料2”揭示了当前社会心理方面存在的若干“缺失”,请对此予以归纳概括。(10分)

  要求:全面准确,分条归纳。不超过150字。

  本题为归纳概括问题的具体表现。归纳概括题在去年的副省级考试中销声匿迹,今年又重出江湖。

  此题要求我们对社会心理方面存在的若干缺失进行概括,缺失即问题,问题只有一个——社会心理亚健康,故我们概括的只能是问题的具体表现。材料二中分别通过不同人群,介绍了六大表现,可简述为“不轻松,不公平,不安全,不幸福,无归属,缺同情”并应分别对这六个要点做出描述。最后,可按照社会和个人层面进行二次归纳,因为这些表现既包括个人主观问题,又包括社会客观因素。二次归纳,以体现提炼整理能力。

  文中要点表述多为短语,作答时应注意字数要求。

  (二)谈谈“预先失败”这一概念在“给定资料4”中的含义。(10分)

  要求:全面、准确。不超过200字。

  本题为解释型综合分析题。这类题型在去年的考试中第一题即有出现,是副省级考试的常见题型。

  首先,我们应明确,“预先失败”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不是像2012年国考地市级卷子中出现的“人防”和“技防”,它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消极的问题。对问题的解释分析首先要立足于介绍问题的基本意思或表现,而后应对其原因或危害进行分析,并最终落脚在解决问题。这三个环节一脉贯穿,是我们分析问题的单线思维流程,即提出——分析——解决问题,而不应是简单的问题描述。

  在材料四中,逻辑结构体现非常明显,对策环节需简单反推,重在科学引导与鼓励个性、创新,避免“预先失败”。

  这道10分的小题,其中逻辑结构分值会占到相当的比例。这是对考生整体把握,分析问题能力的考察。

  (三)“给定资料3”介绍了S大学举办心理健康节活动的情况,假如你是该省教育厅的一名工作人员,全程观摩了这次活动,校方请你在这次话动的总结会上发言,请草拟一个简短的发言稿。(20分)

  要求:(1)内容具体,符合实际;

  (2)目的明确,切合主题;

  (3)语言生动,有感染力;

  (4)不超过500字。

  本题为贯彻执行题,即应用文写作。草拟一份发言稿,是一篇相对柔和的下行文,文章结构应注重分析环节的体现,绝不能简单地罗列活动,随意总结。

  在材料三中,S大学举办了心理健康节活动。作为此次活动的总结,首先应对此次活动的初衷与基本情况做出表述;第二,在活动中S大学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项目,这些项目的意义何在,达到了什么效果,是为对活动的肯定分析;最后,S大学的成功经验应总结为哪些,这些经验在全省亦值得推广。整体作答思路仍是单线思维流程的体现,即提出——分析——解决问题。只不过由于事项不同,提出问题环节的“问题”与“活动”;分析环节的“危害原因”与“意义效果”;对策环节的“解决问题”与“经验总结推广”之间根据材料,适当选择而已。“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一逻辑流程没有改变。

  此题需特别注意的是题目要求中“(3)语言生动,有感染力”这一点。答题语言应体现柔和、平易,富有感染力,号召力。切不可生硬,甚至出现命令或负面语气。点与点之间应有适度串联语言,使之完整,体现柔性下行文特征。这里,语言不到位,会导致大量失分,甚至会直接记以低分。另外,格式也应注意规范。

  (四)某地方报纸根据“给定资料4”和“给定资料5”的内容做了一版关于“跟风”的专栏,请你以“告别跟风,走向成熟”为题,为这个专栏写一篇短评。(20分)

  要求:(1)观点明确,简明深刻;

  (2)扣紧材料,重点突出;

  (3)语言流畅,有逻辑性;

  (4)不超过500字。

  此题亦属于贯彻执行类题目,实际上,可看做是综合分析中的负面分析与贯彻执行的有机结合。贯彻执行的皮,综合分析的骨。

  以“告别跟风,走向成熟”为题写短评,首先要说明跟风问题在当今社会都有那些表现,是所谓“提出问题”,在材料四的前半部分有明显表述。既然是短评,评什么呢?对于一件消极的坏事,我们只能去分析它的原因和危害,这部分在材料四、五中均有体现,材料四中包含了最重要的一个原因——迷信权威。材料五中多为危害的表述,分布较为分散。最后,又该如何“走向成熟”呢?类似于“预先失败”,需要我们反推对策,解决问题。

  今年的考试中出现了三道单线思维流程为逻辑主线的题目,本题也不例外。其中,逻辑分值为重中之重。逻辑不整,自然少点。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题目要求中的第3点,为考生做了重要提示。另外,短评标题应规范书写,会占到1—2分。

  (五)“给定资料”结尾写道“我们或许应该如作家米兰•昆德拉所言,‘慢下来’,因为自在有为的生活是急不得的。”请结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联系自己的感受和社会实践,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自选角度,见解深刻。

  (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限于“给定资料”。

  (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4)总数1000~1200字。

  推荐结构1:《缓解民众焦虑 倡导理性精神》

  a 完善政策制定,营造公平正义大环境。(源于材料一第五段)

  b 关注精神健康,缓和人群压力。(源于材料二、三)

  c 关注个性发展,引导理性创新。(源于材料四、五)

  推荐结构2:《慢下来 过自在有为的生活》

  a 节奏慢下来,效率提上去。(源于材料六倒数第二自然段)

  b 心态平下来,健康升上去。(源于材料六倒数第二自然段)

  c 跟风停下来,理性立上去。(源于材料四、五)

  重点说明:①只写缓解焦虑,不些回归理性,有偏题之嫌。“自在有为”是并列关系,自在为“慢”,有为则指“理性”,光“自在”无“有为”,不能全面解决材料核心的社会心态问题,别忘了,即使你“悠然见南山”,也要“采菊东篱下”;即使你想体验“天生一个仙人洞”的无限风光,也要能在乱云飞渡中“暮色苍茫看劲松”。

  ②文章写作务必以政府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三个分论点看似是个人层面,实则不然。个人很难去自觉醒悟,参透道理。民众需要政府的引导、规范与管理服务,才会营造自己的理想生活。有个人体验故为关键,但切不可像高考作文一样,以个人对策为主。

  文章具体结构逻辑推介可参见地市级作文解析,在此不再赘述。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笔试结束,不如寒假里带着一本政府角度的理性书刊《胡锡进论复杂中国》,坐慢车,穷游“慢都”成都。以为随后的面试储备知识,收拾心情。不过,要是赶上春运,那可大事不妙。不慢也得慢,不理性也得理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