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四川公务员申论真题
满分:100分 时限:150分钟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的测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30 分钟,作答120 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
二、给定资料
1.安徽省休宁县和祁门县,2001、2002 年连续两年调低部分乡镇长期虚报的农民收入数,重新戴回了脱去十多年的省级贫困县帽子。这件本来值得肯定的事情,却遭到了黄山市一些领导的批评,认为黄山是国内外关注的著名风景区,一下新增两个贫困县,有损黄山形象。
2.统计资料显示,2002 年,黄山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424 元,比安徽省平均水平高出300 多元,在安徽省17 个市中位列第5。但记者同时了解到,黄山市的四县三区中,有三个县是省级贫困县,安徽省3 个不通公路的乡全在黄山。全市142 个乡镇中,通油路的乡镇45 个,不通油路的乡镇占了安徽省的近一半;1170 个村中,不通公路的村230 个,不通电话的村32 个,不通电的村5 个……数字与事实的强烈反差已使人无所适从,而在农民人均纯收入统计中,某些乡镇出现完全不同的数据,更使人疑惑丛生。
3.黄山市徽州区洽舍乡2002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有3 个数字,高低之差居然达到1000 元。
该乡2002 年工作总结上写道,“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1360 元”;而洽舍乡贫困情况的汇报材料反映,“2002 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为816 元,全乡4 个村均在1000 元以下。”而到了黄山市各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统计报表上,洽舍乡农民人均纯收入则又变成了1847 元。
据副乡长张某介绍,人均纯收入816 元是乡里实际调查出的数字,上报的1360 元是出于多种原因的“形象数字”。
4.为何会有“形象数字”,在休宁县汉口乡得到了一种说法。汉口乡2002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原计划上报1900 元,县里不同意,要求上报2100 元。但是到了全市分乡镇统计时,汉口乡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却变成了2215.23 元。汉口乡领导说,近两年来,休宁县为争取上级的扶贫支持,下调了部分乡镇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数,有的乡镇从以往的1800 多元调减到800 元,下降幅度很大。但县里有农民收入增长责任制,为了保持大体平衡,就把其他乡镇农民收入数上调了。
5.对于同一个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统计数的差异,黄山市统计局干部王某说,统计部门和农经部门的统计口径和方法不同,结果自然不同。全市分乡镇统计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数,是根据各乡镇布点的样本户实际收支账得出来的,是合法有效的数字。一些基层干部却不同意这种解释。休宁县汪村镇镇长汪某等人告诉记者,该镇6 个行政村中有3 个是贫困村,统计局的样本户全部集中在2 个较富的村里,实际情况就这样被掩盖掉了。
6.农民收入究竟应该由谁说了算?长期担任村干部的黄尖乡徐家村村支书吴某说,农民收入到底多少,自己心里最有数。这些年山区林木资源大减,林茶价格走低,农民收入明显下降,但农民收入上报数只能上不能下,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1999 年全村农民收入只有七八百元,结果报了1800 多元,这实际上是“干部扛红旗,农民饿肚皮”。
7.黄山部分山区返贫状况出现于上世纪的90 年代中期。到2002 年10 月,黄山市特困人口和返贫人口共6 万人,比1997 年末多2 万人。黄山山区返贫现象并未得到遏制。为此,黄山市曾经组织市直机关干部下乡包点扶贫,实施了声势浩大的“千人扶贫工程”。然而,记者走访的一些贫困村,没有见到扶贫干部,见到的却是一个个被扶贫遗忘的“角落”。
8.汉口乡小阜村离黄山市中心仅20 公里,是个有150 户、共601 人的小村。全村122幢民房近100 幢残、破、漏,20 多年来只盖起了半幢新房子。统计显示,该村人均纯收入在700 元左右,150 户都是困难户。据村支书介绍,小阜虽是“省级贫困村”,却是被扶贫遗忘的角落。既无资金扶持,又无扶贫单位包点。现在村里的主要生产资料是700 多亩茶园,由于村民没有钱整治,已有60%荒废,村民人均从茶叶上的收入只有10 多元。村里想筹集点资金修整茶园和竹园,但向上跑了十多趟都没有人搭理。
9.白际乡是黄山3 个不通公路的乡镇之一,该乡项山村团结村民组,满目荒山秃岭,沙石塞道;村前山坡上一片茶园,被山洪冲掉一半,另一半的茶树也被沙石埋掉了大半截。村民组长项玉海说,这里林木砍光了,茶园荒废了,毛竹没人要,全村农民年均收入在600元左右,一年只有半年粮。记者问“有没有干部来帮你们发展生产呢?”村民苦笑着回答:乡干部也有好几年没见了,去年春天,新上任的乡长倒是来过一次,是来催缴前三年的农业税的。一下子要交三年的税,大部分村民靠东凑西借,才把农业税交上。
10.休宁县流口、鹤城乡的5 个贫困村是黄山“千人扶贫工程”的重点地区,也是既没见到扶贫项目,也没见到包点扶贫的干部。一些村在扶贫七八年时间内,没见到一个干部下来。当地百姓无奈地说,干部下乡扶贫这样的事我们只是在电视里看看,报纸上读读。一些包点扶贫的干部,不仅不能解决任何扶贫问题,生活费还要村里负担,致使上面要派扶贫干部,村里都不敢答应。
11.不仅干部下不来,待不住,连技术人员也很难请动。视源村的农民说,山区的农民栽树种茶是能手;养猪养羊却是门外汉。一次村里通知说县里的技术员要来辅导养殖技术,大家都很高兴。可是一打听,讲课费和吃喝招待费要农民自己出,农民因为出不起这几百元,只好作罢。
12.黄山市农业部门的一位老同志把“千人扶贫工程”比作“花架子工程”。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项目不能起用配套实施,干部即使下乡了,也只是走走形式,办不成事。
13.虚报浮夸,害了群众,误了发展。这是许多基层干部从实践中得出的教训。休宁县县长胡宁说,休宁原本是省级贫困县。20 世纪80 年代“脱帽”后;因为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部分农村经济发展明显滞后。加上在每年上报农民人均收入这些关键性数字时没有实事求是地准确把握,而是好大喜功,夸大虚报,因而未能引起上级重视,使这些地区未能享受到本该享受的扶贫政策和优惠条件,基础设施条件没有及时得到改善,导致这几年发展速度缓慢,部分山区出现返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