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省情
青海省省情
一.概况
青海省简称青,古称西海、鲜水海、卑禾羌海,自十六国时期始称青海。藏语称错温波,蒙古语称库库诺尔,均意为青色的湖。古为西戎地,汉为西羌地。省内地势较高,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为长江、黄河、澜沧江等大河的发源地,有汉、藏、回、撒拉.蒙古、哈萨克等民族。
青海的宗教主要有藏传佛教(喇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藏族、蒙古族、土族信仰藏传佛教,回族、撒拉族信仰伊斯兰教。
青海属大陆性高原气候,温差大、日照长、降水少。农业以小麦、青稞、蚕豆、马铃薯、油菜为主。日月山以西为牧业区,属高原牧区,牡区内草原广袤,牧草丰美,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牧区之一。
青海省还是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有野生动物250多种,其中属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有野骆驼、野牦牛、野驴、藏羚、盘羊、白唇鹿、雪豹、黑颈鹤、苏门羚、黑鹳等10种,有牦牛500多万头。
这里资源十分丰富,许多矿藏储量在全国居于首位。已发现矿产120余种,探明储量的有110种,钾、钠、镁、锂、溴、芒硝、石棉、化工灰岩和硅储量居全国第一位,其中许多矿产是属于国内外急需的资源。闻名遐迩的柴达木盆地,山川藏珍、戈壁埋矿,素有“聚宝盆”之美誉。其中盐湖有30多个,已探明总储量700亿吨,单是察尔汗湖的盐就可以从地球到月亮架起一座6米厚,12米宽的盐桥。水能资源是青海能源最大优势,蕴藏量达2165万千瓦,可开发利用的为1800万千瓦,年发电量770亿度。青海天然草原辽阔,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可利用草场面积5亿亩,发展畜牧业物质基础雄厚。全省有经济动物400多种,野生植物1000余种,具有贮藏量大、种类多、用途广、高原特色显著的特点。大部分可开发利用,药用价值极高。旅游资源也相当丰富,有“百鸟的王国”的青海湖鸟岛,“高原的西双版纳”孟达自然保护区,藏传佛教著名寺院湟中塔尔寺,伊斯兰教西北四大清真寺之一的东关大寺,阿尼玛卿大雪山等,是登山、旅游的好去处。“海藏咽喉”的日月山和全国最大的人工水库龙羊峡、都兰国际狩猎场、坎布拉森林公园等旅游景点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青海省先后设立了以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为重点的格尔木经济开发区,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的西宁桥头经济开发区和民和民族经济改革试验区,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青稞、蚕豆、豌豆等,经济作物以油菜籽为主,畜产品主要有牛羊肉、羊毛、羊绒、牛毛绒、驼毛绒、牛奶等,工业主要产品有电力、原油、原盐、原煤、钢及钢材、铝锭、电解镁、纯硅、石棉、钾肥、金属切割机床、水泥、石棉制品、纱、乳制品、布、呢 绒、毛线、毛毯、皮革等。
二.经济发展
1.经济总量
2007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760.96亿元,比上年增长12.5%,比上年增速高0.3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13836元,比上年增长11.5%。全年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85.85亿元,比上年增长4.9%;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396.65亿元,比上年增长14.8%;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78.46亿元,比上年增长11.7%。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4.3%、59.4%、36.3%。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10.9:51.6:37.5转变为11.3:52.1:36.6。
2.财政
全年全省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0.5亿元,比上年增长33%。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6.7亿元,增长34.2%;中央一般预算收入53.8亿元,增长31.8%。实现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分别为51.3亿元、14.2亿元和5.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2.2%、26.8%和43.2%。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82.3亿元,增长31.5%。其中,一般公共服务类支出58.3亿元,增长38.7%;社会保障与就业类支出51.1亿元,增长16.3%;教育类支出34.7亿元,增长26.5%;医疗卫生支出19.6亿元,增长61.6%;环境保护支出19亿元,增长21.1%;公共安全类支出16亿元,增长28.6%;农业支出12.5亿元,增长44.5%;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7亿元,增长91.1%;科学技术类支出2.5亿元,增长74.2%。
3.物价
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6.6%。其中,城市居民消费价格上涨6.3%,农村居民消费价格上涨7.3%。食品价格上涨14.8%,非食品价格上涨3%,消费品价格上涨7.9%,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7%。在食品类中,粮食价格上涨8.1%、油脂类价格上涨24.8%、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37.9%。
与上年相比,商品零售价格上涨6.0%;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8.1%;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4.15%;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4.44%;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4.2%;西宁市区房地产价格上涨3.9%,其中,房屋销售价格上涨3.8%;土地交易价格上涨3.2%;房产租赁价格上涨4.2%。
4.就业
年末全省就业人员312.44万人,比上年增长2.8%。其中,城镇就业人员109.17万人,比上年增加5.82万人,增长5.6%。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7%。
5.农业和畜牧业
全年农作物总种植面积490.73千公顷(736.1万亩),比上年增长0.2%。其中粮食种植面积261.39千公顷(392.1万亩),比上年增长0.4%;油料种植面积163.92千公顷(245.9万亩),比上年增长2.8%;蔬菜种植面积30.12千公顷(45.2万亩),比上年增长8.7%。全年草食畜共产仔畜786.66万头(只),育活仔畜701.77万头(只),成活率89.21%,比上年提高0.25个百分点;成幼畜死亡率为1.93%,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
6.工业和建筑业
全省工业增加值324.0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7.3%。其中在规模以上(全部国有工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工业中,四大支柱产业创造增加值230.14亿元,比上年增长14.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7.1%,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主要产品产量保持增长。
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创造增加值72.6亿元,比上年增长5.1%。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425个,实现利润总额2.76亿元,比上年增长3.6倍,上缴税金3.92亿元,增长25.2%。
7.固定资产投资与房地产开发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87.47亿元,比上年增长16.2%。第一产业完成投资38.93亿元,比上年增长1.7%;第二产业完成投资251.55亿元,增长17.6%;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96.99亿元,增长17.7%。三次产业完成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分别为8%、51.6%、40.4%,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下降1.1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提高0.6和0.5个百分点。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34.21亿元,比上年增长9.7%。施工房屋面积581.78万平方米,增长30.2%;竣工房屋面积167.31万平方米,增长31%。商品房销售面积152.09万平方米,增长34.1%;商品房销售额35.28亿元,增长57.5%。
8.国内贸易、对外经济和旅游
全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8.32亿元,比上年增长15.7%。按城乡分:城市的消费品零售额146.24亿元,增长19.1%;县及县以下的消费品零售额62.08亿元,增长8.3%。按行业分:批发业消费品零售额38.04亿元,增长18.3%;零售业132.34亿元,增长16.3%;住宿和餐饮业34.12亿元,增长12.6%;其它行业3.83亿元,下降0.6%。
全年进出口总额6.12亿美元,比上年下降6.1%。其中,受国家出口政策调整影响,出口额3.86亿美元,下降27.8%;进口额2.26亿美元,增长92.4%。在出口额中,一般贸易出口3.86亿美元,下降10.3%;机电产品出口0.22亿美元,增长10.8%。在进口额中,一般贸易进口2.26亿美元,增长1.45倍;机电产品进口0.29亿美元,下降48.4%;高新技术产品进口0.06亿美元,下降17.6%。
全年批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37个。合同使用外商直接投资4.16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金额3.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7%。
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达1001.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3%。其中国内旅游人数996.6万人次,增长23%,外国人3.62万人次,增长30.7%,香港、澳门和台湾同胞1.38万人次,下降3.5%。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590.64万美元,增长20%;国内旅游收入46.11亿元,增长33.2%。国际国内旅游总收入47.38亿元,增长32.8%。
9.交通和邮电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完成增加值40.5亿元,比上年增长12%。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189.28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24.8%。其中,铁路124.85亿吨公里,增长34.6%;公路55.26亿吨公里,增长10.9%;民航0.08亿吨公里,增长9.3%。全年旅客运输周转量82.42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37%。其中,铁路46.68亿人公里,增长64.6%;公路29.39亿人公里,增长10.8%;民航6.35亿人公里,增长19.9%。全省公路线路年末通车总里程5.26万公里,比上年增长10.3%,其中高速公路里程215公里,增长25.7%;铁路营运总里程达2230.9公里,增长1%;民用航空通航里程达33264公里,增长38.6%。
全年邮电业务总量达53.74亿元,比上年增长33.8%。其中,邮政业务量2.10亿元,增长3.6%;电信业务量51.65亿元,增长35.4%。年末局用交换机总容量166.3万门,增长4.3%,其中本年新增6.9万门。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23.2万户,比上年末下降1.8%。其中,城市固定电话用户96万户,下降3.5%;农村固定电话用户27.2万户,增长5.0%。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221.7万户,比上年末增长28.4%,其中本年新增49.1万户。全省电话普及率由上年的54.41部/百人上升到62.53部/百人。
10.金融和保险
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105.21亿元,比年初增加201.54亿元。其中,企事业单位存款余额370.2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44.97亿元,分别比上年末增长32.9%和8.6%。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442.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8.9%。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882.13亿元,比年初增加152.3亿元。
全年保险公司保费收入10.74亿元,比上年增长23.2%。其中,寿险收入4.49亿元,增长17.5%;财产险收入5.27亿元,增长29.5%;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收入0.99亿元,增长19.3%。年内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4.62亿元,比上年增长48.1%。
三.行政区划
青海共辖1个地级市、1个地区和6个民族自治州,即西宁市、海东地区、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玉树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46个县(市、区、行委),其中县30个,民族自治县7个,市辖区4个,县级市2个,县级行委3个。乡(镇)396个,其中乡201个,民族乡28个,镇137个,街道办事处30个。
西宁市现辖城东、城中、城西、城北、城南五个区(其中,城南区正在建设中),大通、湟中、湟源三个县和一个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市人口204.97万人,由汉、回、土、藏、蒙、满、撒拉等37个民族组成。
城东区:位于西宁市区东部,湟水可下游,面积114.59平方公里,人口29.6万人,其中回族占总人口的32.4%。是西宁重要的盐化工、中藏药、畜产品、房地产、旅游餐饮基地。“十一五”期间,将进一步体现西宁"东大门"的特色,利用交通便利、商贸发达的条件,建成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化城区。
城中区:位于西宁城区的中心,省、市党政机关集中于此,面积约20平方公里,人口14.16万人。是第三产业发展最快,服务行业最集中的地区。将通过实施"三产富区"战略,建成社区功能齐全、第三产业发达、城市管理规范的现代化文明城区。
城西区 :位于西宁市版图的中心位置,南接湟中县,西靠风景秀丽的湟源峡,面积82.9平方公里,人口23.4万人。是集科研、文化、教育、商贸、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化新型城区。将凭借教科文化优势,创建一流的人居环境,建成城市化示范区和现代化园林城区。
城北区:位于西宁市北部,面积137.7平方公里,人口22.8万人。是西宁市主要的城郊农业区,也是全市的高效农业示范区和标准化蔬菜基地。将立足北川经济带,建成现代工业聚集区、物流集散地和都市农业产业区。
大通回族土地族自治县:位于西宁市北郊、祁连山南,面积3090平方公里,人口43.7万人。是青海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全国500家粮棉大县之一,也是青海重要的电力、建材和电解铝工业基地。将以提高工业化水平、发展第三产业、发挥水源地作用为重点,建成全省综合实力最强县和现代化卫星城市。
湟中县:位于青海省东部农业区,地处湟水河支流南川河中上游、南北长91公里,东西宽68公里,面积2700平方公里,人口46.7万人。著名的塔尔寺、湟中县农民画和手工编织的藏毯驰名中外。将依托独特的旅游资源,开发壮大旅游产业,发展冶炼、化工、建材、藏毯等优势产业和蔬菜、豆薯类、奶牛、生猪为重点的种养业,建成全省绿色农业大县和旅游观光大县。
湟源县:位于青藏高原的东部,面积1509平方公里,人口13.2万人。是内地通往青海牧区、西藏的必经之地,素有"海藏咽喉"、"海藏通衢"之称。将突出地处农牧区结合部的区位优势,发挥连接青藏高原和内陆地区物流"中转站"、"集散地"的作用,建成集特色农牧业、酿造、建材和矿产品精深加工、旅游、商贸为一体、综合发展的经济强县。
建设中的城南区:随着西部大开发,根据要把西宁建设成为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和"扩市提位"的发展战略,"十五"期间,将重点建设城南新区,并使其初具规模。新区位于西宁市南郊水磨地区以南、湟中县徐家寨三岔路口以北,南北长约11.3公里,东西宽约2.3公里,面积30平方公里。2001年4月25日正式开工奠基。一个集房地产业、商业贸易、信息产业、行政办公、观光旅游、文化娱乐、生态园林、青藏高原特色资源精深加工的现代化生态城区,将在5至7年内崛起。
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2000年7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9月,经省政府批准,开发区管委会正式成立。2001年4月24日,开发区正式开工建设。开发区位于城东区内,西起青海民族学院东侧,东至小峡口,北起湟水河,南至南山,第一期开发面积4.4平方公里,控制面积8平方公里。首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主要包括:3条道路、中心广场、高科技工业园区和中心形象区,以及配套的水、电、燃气、通信、在线电视、计算机宽带网建设,总投资达2亿元。开发区实行"三为主、一致力"的办区方针,即以工业项目为主、以利用外资为主、以出口创汇为主,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将办成青海改革开放的试验地、工业经济的聚集地、高新技术的孵化器、经济发展的排头兵。
四.地理地形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地理位置东经89°35′~103°04′,东经31°39′~39°19′,面积为72万平方公里。四周与甘肃、四川、西藏、新疆毗邻,是联结西藏、新疆与内的纽带。
青海山脉纵横,峰峦重叠,湖泊众多,峡谷、盆地遍布。祁连山、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唐古拉山等山脉横亘境内,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柴达木盆地以“聚宝盆”著称于世。全省地貌复杂多样,五分之四以上的地区为高原。东部多山,海拔较低,西部为高原和盆地。全省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其中海拔3000米以下的地区约占全省总面积的26.3%;3000~5000米的地区占67%;5000米以上的地区占5%。境内的山脉,有东西向、南北向两组,构成了青海的地貌骨架。地形分为祁连山地、柴达木盆地、青南高原三区。青海气候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气候,干燥、少雨、多风、缺氧、寒冷,地区间差异大,垂直变化明显。年平均气温-5.6℃~8.6℃,降水量15~750毫米。青海地处中纬度地带,太阳辐射强度大,光照时间长,年总辐射量每平方厘米可达690.8~753.6千焦耳,直接辐射量占辐射量的60%以上,年绝对值超过418.68千焦耳,仅次于西藏,位居全国第二。
无论是前往新疆还是西藏、敦煌还是拉萨,青海是人们去往西部旅游时的必经之地,那里大部分土地都是戈壁和雪山,不适合于人居住。但是青海的人文资源和地理资源都十分的丰富,至今仍是登山者的乐园,勇敢者的天堂。
青海是新疆与西藏的融合,有“世界屋檐”的美称。青海东部素有“天河锁钥”、“海藏咽喉”、“金城屏障”、“西域之冲”和“玉塞咽喉”等称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此外,青海还是长江和黄河的源头。长江全长6380公里,是世界第二大河,它的源头就是位于青海省南部唐古拉山脉主峰格拉丹东大冰峰。黄河源位于青海的腹地。在腹地上有昆仑山,颜喀拉山,布尔汉布山;山下有盆地,大片沼泽,是高山雪水形成的花海子,称为星宿海。但它还不是河源。后再经深入的查勘,又发现了三源:一是扎曲,二是约古宗列渠,三是卡日曲。扎曲一年之中大部分时间干涸,而卡日曲最长,流域面积也最大,在旱季也不干涸,是黄河的正源。
青海的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上,距西宁150公里,面积4500平方公里,海拔3200米,湖水冰冷且盐份很高。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面积4400多平方公里,海拔3260多米比古城西宁还高出1000多米,这里气候凉爽。即使在烈日炎炎的的盛夏,日平均温度一般都在15℃左右,是理想的避暑胜地。青海湖蒙语叫“库库诺尔”,意思是“青蓝色的海”,是青藏高原不断隆起后,幸存下来的。
五.历史沿革
青海历史悠久,早在距今二三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青海先民即在今柴达木盆地、昆仑山一带活动生息。据考古发掘,众多的古文化遗存证明,青海的开发至少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省境内新石器时代文化灿烂辉煌,青海彩陶举世闻名。青海的古文化与羌人及其先民有关。古羌人活动地区很广,西起黄河源头,东到陇西地区,南达四川西部,北至新疆鄯善一带。秦汉时,羌人部落有150多个,每一部落有酋长,互不统属,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生产力低下,属原始社会形态 。
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西汉王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出兵击败河西匈奴,设令 居塞,并在河西设4郡。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汉军征讨河湟羌人,在湟中设“护羌校尉”,开始经略湟中,筑西平亭(今西宁市)。从此,汉王朝开始了对青海东部的控制 。汉宣帝神爵元年(前61年),赵充国奉命平先零羌杨玉得胜后,罢兵田于河湟,设“金 城属国”,先后设置临羌(治所在今湟源县)、安夷(治所在今平安县)、破羌(治所在今 乐都县)、允吾(治所在今民和县)、允街(治所在今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河关(治所 在今贵德县)7县,青海东部地区正式纳入中原封建王朝郡县体系。三国时,魏文帝黄初三 年(222年),凭依汉西平亭故城,修成西平郡城。
公元4世纪初,吐谷浑人迁入甘青地区,后向青海境内发展,并建立了吐谷浑国。其盛 时,势力范围东南至四川松潘,北到青海祁连,东到甘肃洮河,西达新疆南部,东西长约1500公里,南北宽约500公里。吐谷浑人自进入青海至唐龙朔三年(663年)亡于吐 蕃止。东晋十六国时,前凉、前秦、后凉、南凉、西秦、西夏、北凉相继统治过青海河湟地 区。
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西藏高原,建立了吐蕃王朝。先后兼并了羊同、苏毗、白兰 、党项诸羌,尽得其地。唐“安史之乱”后,吐蕃进一步东进,控制了青海全境,统治近200年。五代十国青海吐蕃部落分散,不复统一。唐末,“嗢末”一度控制河湟地区。
宋时,角厮罗势力渐 强,以青唐城(今西宁)为中心,在河、湟、洮地区建立了以吐蕃为主体的宗咯地方政权, 臣属于宋。徽宗初,角厮罗政权势力日衰,宋军遂进占河湟地区。崇宁三年(1103年),宋改鄯州为西宁州,是 “西宁”见于历史之始。北宋亡后,金和西夏占有河湟地区,约一个世纪。
公元13世纪,南宋理宗元庆三年(1227年),成吉思汗进军洮、河、西宁州,青 海东部地区纳入蒙古汗国版图。忽必烈即位初,在河州设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管辖 青、甘一带吐蕃部落。至元十八年(1281年)设甘肃行中书省,辖西宁诸州。
明洪武六年(1371年)改西宁州为卫,下辖6千户所。以后又设“塞外四卫”:安 定、阿端、曲先、罕东(地当今海北州刚察西部至柴达木西部,南至格尔木,北达甘肃省祁 连山北麓地区)。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设西宁兵备道,直接管理蒙、藏各部和西 宁近地,“塞外四卫”由西宁卫兼辖。明初青海东部实行土汉官参设制度。在青南、川西设 有朵甘行都指挥使司,又在今青海黄南州、海南州一带设必里卫、答思麻万户府等。
16世纪初,厄鲁特蒙古4部之一的和硕特部移牧青海,一度成为统治青海的民族。清 雍正初年,罗卜藏丹津反清斗争失败后,清朝在青海设置青海办事大臣,统辖蒙古29旗 和青南玉树地区、果洛地区及环湖地区的藏族部落。青海东北部西宁卫改为西宁府,仍沿袭 明朝的土司制度,属甘肃省管辖。
1912年北洋军阀政府任命马麒为西宁总兵,1915年又任命其为蒙番宣慰使和甘边宁海镇守使。从此,马家军阀统治青海近40年。1928年9月5日,南京国民政府决 定新建青海省,治设西宁。1929年1月,青海省正式建制。1949年9月5日,西宁解放。1949年9月26日,青海省人民军政委员会宣告成立。1950年1月1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正式组成,以西宁为省会。
六、历史人物
历史上曾在青海有较大影响和青海籍人士在全国较有影响的主要有:
1.著名政治家
战国初期河湟地区羌人首领无弋爰剑,南凉国主秃发乌孤,吐谷浑主吐谷浑、树洛干、阿豺,宋代宗咯藏族政权的缔造者角厮口罗,明朝进士张问仁,明末清初厄鲁特蒙古首领固始汗,清朝大臣杨应琚等。
2.著名军事将领
西汉大将、著名军事家赵充国,西汉名将霍去病,东汉名将邓训,唐朝名将黑齿常之、哥舒翰,吐蕃大将尚婢婢、论恐热,北宋武将何灌、高永年,元驸马章吉,西宁王速来蛮,歧王脱脱机,明代武将李淳、柴国柱、刘敏宽等。
3.著名文学家
元朝吐蕃喇嘛萨迦派领袖、语言文字学家八思加·洛哲尖赞,清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佛学家土观·罗桑曲吉尼玛,清代高僧、著名藏族诗人、作家夏嘎巴·措周仁卓,清代诗人吴木式、朱向芳等。
4.著名艺术家
藏传佛教高僧、清初著名藏学家嘉木样·协贝多吉,清末文人、地理学家邓敏,清末平弦艺人李汉卿,清末书法家周光辉、张思宪等。
5.著名科学家
唐初名医直鲁古,清代中医李世泰等。
6.著名宗教人士
元代高僧、宗喀巴的启蒙教师曲结顿珠仁钦,撒拉族始祖尕勒莽,藏传佛教噶举派高僧三罗,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著名宗教改革家宗喀巴·罗桑扎巴,藏传佛教格鲁派首领、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清代藏传佛教领袖之一、四世班禅额尔德尼·罗桑确吉坚赞,清代藏传佛教领袖之一、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中国伊斯兰都虎夫耶鲜门门宦道祖鲜美珍,清代藏传佛教领袖之一、七世达赖喇嘛噶桑嘉措,清代藏传佛教领袖之一、五世班禅额尔德尼·罗桑益希,中国伊斯兰教新教开创者马明心等。
7.著名农民起义领袖
东汉羌酋滇零、“义从胡”首领北宫伯玉、韩遂,明末农民起义军首领贺锦等。
七、旅游资源
青海旅游资源丰富。有高原、山峰、盆地、江河、湖泊、峡谷、沙漠、冰川,奇异的造型地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独特的高原气候等,名胜古迹众多,汉、藏、回、蒙古、土、撒拉等民族历史悠久,民俗风情别具一格,极富情趣。全省已开发出旅游景点10多处,形成三大旅游区。旅游设施日渐配套,可为国内外旅游者提供多种有效的服务。
1.东部旅游区
有塔尔寺揽胜、“热贡艺术”鉴赏、孟达林区观光、柳湾文物考古、民俗风情旅游等。塔尔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诞生地,由许多独立的佛塔、殿宇、经堂、僧舍组成,是藏汉结合式建筑群。酥油花、堆绣、壁画被誉为塔尔寺的艺术“三绝”。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接待十余万国内外游客。“热贡艺术”有彩绘、砖雕、堆绣、石刻、木雕、油塑、图案、建筑艺术等。孟达林区在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境内,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区内有各种植物540余种,被称为“青海高原的西双版纳”。另外,还有互助北山、上五庄水峡、大通东峡、乐都仓家峡、土族和撒拉族之乡、尖扎坎布拉国家级森林公园、唐蕃古道等人文和自然景观。
2.青海湖旅游区
包括日月山寻古、青海湖漫游、鸟岛奇观等景点。在青海湖周边还有西海郡古城、新月沙丘和白佛寺、隆宝滩黑颈鹤保护区、文成公主庙等,都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3.西部旅游区
旅游景观有源头漂流、草原狩猎、盐桥揽胜和登山等。江河源头以及黄河上游落差大,水流急,适于探险性漂流。都兰县境内建有巴隆国际狩猎场。阿尼玛卿山、昆仑山、新青峰等14座山峰已对外开放,吸引着众多登山爱好者,有不少外国登山队前来登山。“万丈盐桥”是格尔木至敦煌的一段从达布逊湖上穿过的公路,厚达15~18米的盐苔构成天然的“盐桥”。在旅游区内还有泽库和日石经墙、天峻鲁芒沟和卢山岩画、贵德玉皇阁、南八仙风蚀雅丹地貌、青南高原的冻土地貌、黄河谷地大峡谷、盐湖城格尔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