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全国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试题及答案三
三、论述题
1.(1)学习学前心理学的现实意义:
①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有助于了解学前儿童心理的特点,走进童心世界。学前教育的对象是处于学前阶段的孩子,他们的心理活动是非常有趣而且独特的。比如,为什么儿童会认为帮妈妈洗碗时打破十个碗的孩子不好,而偷吃东西打破一个碗的孩子是好孩子?类似这样的情况和问题,通过学习学前心理学,都可以有所了解。
②学习学前心理学,有助于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儿童与成人是不一样的。3~4岁的孩子与5~6岁的孩子心理活动也不一样。学前心理学会让我们明白,儿童有许多可爱的特点,我们不能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
③掌握学前儿童心理特点和规律,有助于做好学前教育工作。学前教育工作是以了解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为基础的。例如,3岁左右的儿童还不太会和别人一起玩,因此,不能要求过高,而应着重于引导和培养。学习学前心理学,还有助予我们更好地对儿童因材施教。儿童心理发展中存在着个别差异性,了解儿童的这一特点,能够使我们真正从每个儿童的特点出发,与儿童进行积极而有效的交往,引导他们良好的发展。
④学习学前心理学,有助于为儿童发展提供更加适合的环境。儿童的心理正处于发展过程中,而儿童的心理发展与周围环境有直接的关系。因此,理解与认识儿童生活和游戏的环境的意义十分重要。通过学习学前心理学,我们会重视并能够为学前儿童创造一个能使其很好发展的环境。
(2)学习学前心理学的理论意义:
①学前心理学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提供科学依据。
②学前心理学有助于我们反思自己的心理活动。
③学前心理学有助于丰富和充实心理学的一般理论。
2.结构游戏是儿童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经过手的创造来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游戏。它能够发展儿童的目测力、操作能力及创造力,磨炼儿童的意志,培养做事认真、克服困难、坚持到底、团结协作的品质。指导结构游戏时教师应注意:
(1)逐步投入多样化的、可塑性强的结构游戏材料,包括一些废旧材料的应用,营造富有吸引力的游戏氛围。在对材料的选用上,不是选择所有的材料,而是应该进行一定的取舍和筛选,尽量选用对儿童发展有利的材料和道具。
(2)引导儿童逐步掌握结构游戏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儿童只有掌握一定的建造知识和技能,才能独立地进行结构游戏,幼儿园各年龄班应学会对应的结构知识和技能。
(3)处理好主导和主体的关系。教师在结构游戏中起到导航的作用,教师要学会观察、诱导、鼓励、评议、示范等指导策略。教师也要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做到不强迫,让儿童有真正的自主选择权;鼓励儿童进行尝试,激励儿童不怕失败。
(4)重视结构游戏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游戏的成品或结果。教师要充分创造条件,尊重儿童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建构、探索,允许儿童出错,给予儿童充分发展的机会。
(5)培养儿童正确对待游戏材料的态度。教给儿童收放材料的方法,养成良好的整理习惯。在儿童进行结构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应允许孩子把东西弄乱,但是要教育儿童爱惜玩具材料以及他人建造的成果。
四、材料分析题
1.这些说明幼儿会受一定的刺激影响,不由自主地进行想象。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无意想象。无意想象是指没有预定目的和意图,是最简单最初级形式的想象。幼儿以无意想象为主,材料中幼儿这些表现主要归因于幼儿无意想象的如下特点:
(1)想象的目的性不明确。幼儿想象的产生,常是由外界刺激物直接引起的,想象活动不能指向于一定的目的,如,幼儿看见小碗小勺,就想喂娃娃吃饭;看见小汽车,又想玩开汽车。孩子越小,想象的目的越不明确,也就越以想象过程为满足。
(2)想象的主题易受外界的干扰而变化。幼儿初期的孩子,想象不能按一定的目的坚持下去。很容易从一个主题转换到另一个主题。这主要是由幼儿初期孩子的直觉行动性思维决定的。如:在画画时,一会儿画小人,看到别人画汽车,他又去画汽车。想象主题极不稳定,易受干扰而变化。
(3)想象过程受兴趣和情绪的影响。幼儿在想象过程中常表现出很强的兴趣性和情绪性。情绪高涨时,幼儿想象就活跃,不断出现新的想象结果。在幼儿园,老师亲了一下孩子,那么他就会产生丰富的联想,头脑中浮现出老师喜欢他的情景。
2.著名幼儿教育家在他们的教育思想中都提到要尊重幼儿,平等对待幼儿,要让幼儿在主动探索中学到知识,切忌以教师的观点去控制幼儿的发展。比如:陈鹤琴先生提到过,对待幼儿的过失,如果用训斥、讥讽或变相惩罚甚至体罚来对待,就可能使幼儿为逃避灾难而说谎,这势必影响到幼儿身心的正常发展。
体罚是指教师的行为造成幼儿身体损害的一种行为。教师体罚幼儿,无论从良心、道德还是法律上来讲,都是不允许的。教师故意造成幼儿伤害的,应依照法律承担相应的责任。案例中幼儿园保育员的做法是明显的体罚行为,对幼儿造成了严重伤害,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惩罚事件不仅对儿童的身体有伤害,更伤害了他们的心理,家长有通过法律讨回公道的权利。从理论上说,学校如果办得完美,自然就用不到惩罚;因为学校不容易办得完美,惩罚也就难以避免。惩罚应遵循一定的原则:教儿童明了规则的意义;使儿童了解规则是应该共同遵守的纪律;惩罚不得伤害儿童身体;惩罚不得侮辱儿童的人格;惩罚不得妨害儿童学习;在可能的范围内须尽力顾全名誉;须鼓励儿童勇于改过,引起他们的自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