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公教育旗下网站-【考考公务员网】(www.kkgwy.com)更简洁易记!

考考公务员网

首页 > 综合知识 > 公共基础

公共基础

2015年8月30日内蒙古党委机关公开遴选笔试真题

2022-11-17 13:02:15公共基础211 收藏
[!--smalltext--]

  一、论述题

  请你谈谈对“批判精神”的理解?

  二、案例分析题

  1、材料背景

  在“2014年求是·北京公共管理高峰论坛”上,中华全国工商联副秘书长王忠明表示,在地方调研中他发现,目前,随着中央反腐力度的持续深入,在一些地方,以前“给钱办事,不给钱不办事”的潜规则,现在正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变成了“一般的人不见了,一般的礼也不收了,但是一般的事也不办了。”反腐败正面临新的考验。

  我们必须承认,中央持续发力的反腐高压态势,日渐促成了反腐败中的“寒蝉效应”,让腐败分子谈腐色变,不敢轻易踏红线一步,也让老百姓无不拍手称快,坚决拥护和支持。但是,在腐败问题上,当前明目张胆行贿受贿、买官卖官、大吃大喝等问题确实是少了,而腐败问题的表现形态却日趋隐蔽化,穿上了“隐身衣”,钻进了“青纱帐”,凸显出走地下、搞变通、软抵触、玩规避的迹象,应当引起警惕与关注。

  21日,中纪委发布本月来第三个违反八项规定精神典型案件的“周报”中指出,当前作风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公款吃喝由明转暗,转移到家庭、单位食堂、“私房菜馆”、乡村农家乐等隐蔽场所;二是一些党员领导干部违规出入私人会所活动,甚至搞权钱交易、权色交易;三是随着新型互联网交易形式的出现,微信红包、电子预付卡等成为“送礼神器”,等等。上述问题难发现、难取证,给执纪监督工作增加了难度。而即将来临的五一小长假,更是对纠治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公车私用、收受礼金、大操大办婚丧喜庆等不正之风工作的考验。

  其实,反腐败“寒蝉效应”中的“玩规避”现象,还有更阴险更可怕的。据4月22日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日前,在“2014年求是·北京公共管理高峰论坛”上,中华全国工商联副秘书长王忠明表示,在地方调研中他发现,目前,随着中央反腐力度的持续深入,在一些地方,以前“给钱办事,不给钱不办事”的潜规则,现在正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变成了“一般的人不见了,一般的礼也不收了,但是一般的事也不办了。”看来,反腐败正面临着新的考验。

  显然,一般的礼不收,一般的事不办,并不是从收钱办事转向不收钱也不办事了,而是要认真过脑子了,有选择的收礼,有选择的办事。也就是说,腐败分子开始认真关注收礼与办事的成本了。有绝对把握的钱照收,不准成的钱绝对不收;有绝对把握的事照办,不准成的事绝对不办。这种现象同走地下、搞变通、软抵触、玩规避等腐败现象如出一辙,也是一种严重腐败问题,且更具有腐败性和危险性,直接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可以说,面对中央反腐败的高压态势,一些腐败分子仍然心存侥幸,表面上虽然收敛了贪腐之手,但却心怀懒政、不作为之念。他们仍然是信奉“没有好处不办事”的信条,肆意亵渎岗位职责,不为民众办实事,企图“看看动静”“避避风头”,转移视线,金蚕脱壳,并司机东山再起,继续搞贪腐,这可是打错了算盘,大错而特错了。

  遏制反腐败的“破窗效应”,促成反腐败的“寒蝉效应”,固然离不开新闻媒体的“啄木鸟效应”和民众的“追光效应”,让腐败分子伸手必被捉。同时,相关部门也要高度重视反腐败“寒蝉效应”中的“玩规避”现象,坚决打击隐蔽的腐败问题,让腐败分子无远处藏身,受到应有的惩罚,决不放过任何一个坏人。

  问题:对材料中提出的问题如何认识理解?怎样进一步推动反腐的“寒蝉效应”?

  2、材料背景

  2014年5月10日傍晚5点,南京秦淮区龙蟠花苑5栋楼下,小区居民年逾七旬的张老太(化名)在吃完水果后,随手将果皮扔在草地上,被二楼的王女士(化名)看到后,就随口说了几句。继而引发口角,张老太家属六人与王女士家属三人发生冲突和混战,年老体弱的张老太在冲突中被打倒在地,头部流血,昏撅不醒。

  张老太太年迈素质差,生活养成随意性,王女士不该和她较真,六打三显出了霸气。表面看,这是居民公德和文明素质问题,根源上,则关系到公民的公共意识的缺失。公共意识就是一位公民认同社会基本价值观念并自觉维护公共利益的意识。在维护个人利益和亲戚朋友间的私人道德上,大多数人都表现出很高的素养和积极性。而在与自身利益不直接相关的公共领域,则难言乐观。当下,我们一直呼吁爱护公共环境,倡导不乱丢垃圾、不随地吐痰、不损坏公共财物、不乱穿马路等文明规范。可以说,在大多数国民中,这些已经深入人心,已经成为社会共识,但这个老话题依然分量十足。

  正是公共意识的缺乏,让很多人重私德而轻公德。人们会把自家客厅打扫得一尘不染,却可能对社区路面上的果皮纸屑无动于衷,乱扔垃圾还心安理得。公共意识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每个社会成员的努力和自觉,也有赖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条件的改善,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然而,公共素质的提升又不能完全指望随着经济的发展而自然实现,需要社会管理者在软性的道德层面不断呼吁倡导,同时在刚性的法律法规层面积极作为,只有二者相辅相成同步发力,才能有序引导提升公民素质。

  问题:请问你如何认识理解材料中问题?怎样推进“公共意识”?

  三、策论写作

  请围绕“担当、作为”,联系实际题目自拟,写一篇1600字左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