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9日湖北黄石市直机关遴选公务员笔试真题
一、选择题(15题,每题1分)
二、判断题(10题,每题0.5分)
三、材料分析题
“工匠精神”与社会环境息息相关。工匠的职业行为如果能够不断获得顾客好评、同行推崇、社会认可等,并且有稳定而不菲的收入,可以体面生活,那么一定能够发扬光大。同时做好几件事情,对于个人的精力、素质和技能构成巨大挑战。大多数人还是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明确核心业务范围。
2016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是“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工匠精神”具体是指什么?
每次出差,总会注意宾馆房间里的开关和插座安装得是否水平。国内的情况总有些不尽如人意,一些开关和插座横不平、竖不直,有的甚至斜了15至20度角。安装工人、现场监理及施工验收人员可能觉得,开关只要能开关,插座只要能取电,差不多就得了。
由于工作关系,去德国、日本的次数比较多,发现它们那所有的开关和插座都横平竖直。关于安装、监理、验收等,各个国家都有相应的程序和标准。除了这些硬性的制度约束外,我们是不是还缺少一种认真做事的职业素质?或许,这就是“工匠精神”的题中之义。
中国自古就有追求“精确”的传统,有“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说法。随着产品制造系统、产业体系、社会治理结构日趋复杂,“差不多”的多次累计必然导致“差很多”。人类社会正步入“误差零容忍”时代,即使局部、微小的误差和疏忽,也可能铸成大错,甚至导致整个系统的崩溃。
德国是全球第三大出口国,但其人均出口额高达17000美元,居全球第一。超过99%的德国企业属于中小企业,不求做大,而是努力在细分领域中做到极致,成为最强。这与德国盛行的“手工业者文化”和“工匠精神”密不可分。在德国企业文化中,“差不多”是一个禁忌词,任何行为必须有章可循,杜绝一切随意,德国人甚至愿意为此牺牲灵活性。可以不夸张地说,德国的“工匠精神”已经渗透到整个产业系统、整个社会体系,甚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德国的“工匠精神”从何而来?一方面源于对职业“一以贯之”的敬畏,对顾客“敬若神明”的尊重,对产品“止于至善”的追求。另一方面,“工匠精神”与其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息息相关。工匠的职业行为如果能够不断获得顾客好评、同行推崇、社会认可等正面反馈,并且有稳定而不菲的收入,可以体面生活,那么“工匠精神”一定能够发扬光大。
持续高速发展的同时,社会环境和人们的职业心态也在发生变化。乱花渐欲迷人眼,气定神闲者日渐稀少,浮躁之气逐步抬头。在过去较长时期里,人们更多关注规模、增速和场面,忽略结构、成本和质量。
以产品质量为例,中国制造业每年直接的质量损失超过2000亿元,间接损失上万亿元。旺盛的外部需求、低廉的资源价格、较低的环境管制门槛,似乎怎么干都可以。
眼下,中国经济正在步入新常态,过去发展所依托的种种优势正逐步失去,面对重重压力,重提“工匠精神”确有现实针对性。
就上海而言,开埠以来形成了良好的“做事文化”。上海人信守承诺,做事靠谱,规则意识强。这是我们弘扬“工匠精神”的社会基础。新时期,重要的是通过倡导“工匠精神”,重塑新老上海人的职业行为,让大家都能集中意愿和能力,去做好分内事。
对政府而言,应该努力做到不缺位、不越位,营造经济运行的良好制度环境,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作为高校,应该致力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及文化传承等。产业界则应努力推动技术创新,加强能力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主导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优秀的工匠并不只是“各扫门前雪”,他们在做好分内事的同时,也讲求分工协作,相互提醒,相互补位。
古代工匠大多只专注于做一件事,或几件内容相近的事情。“庖丁解牛”中的庖丁、《核舟记》中的奇巧人等大抵如此。随着科技发展和分工协作效率的提升,如今一个人有可能同时做几件事情。但同时做好几件事情,对于个人的精力、素质和技能构成巨大挑战。大多数人还是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明确核心业务范围。否则,极有可能费尽力气,结果却一无所获。
“工匠精神”所倡导的执着和专注,并不意味着墨守成规,而是强调持续推陈出新。优秀的工匠永远不会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就,而是不断根据环境的变化,在品种、款式、材料、工艺、流程等方面寻求改进。
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过程中,“工匠精神”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大批基层技术人员和产业工人既是创新的构思者,也是创新的践行者。在这个过程中,技术人员和产业工人的业务能力也得以提高。(材料由公选王遴选网根据学员回忆整理)
问题:阅读材料后,请结合工作实际谈谈如何践行工匠精神。不超过200字,8分。
四、材料分析题
这是智者的善谋,是执政者的情怀,更是一个城市播撒生态文明的义无反顾。
一个壮士断腕的决心,关停“五小企业”,发展绿色工业;一个从“会”开始的心愿,“五次园博”五彩缤纷;一个人水和谐的梦想,“五水共治”重拾碧水清流。
“环境容量是最稀缺、最宝贵、最永恒的资源”,“生态优势是最大优势,是推动城市换道超越的深厚物质基础”,这是一个老工业城市的生态实践发出的铿锵之声。
黄石,坐拥丰富的矿产资源,曾有过“傲人”的GDP,成就过“黄老二”的辉煌。
然而,辉煌的背后是山不再翠了,水不再清了,天不再蓝了。随之而来,是资源不断枯竭,发展空间不足,产业萎缩断链,城市裹足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