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公教育旗下网站-【考考公务员网】(www.kkgwy.com)更简洁易记!
首页 > 考试题库 > 天津

天津

2018年7月14日天津市东丽区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真题试卷及答案【含解析】

下载:330次 共12页 积分:9点 收藏 立即下载

资料简介

2018714日天津市东丽区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真题试卷及答案【含解析】

1.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

A、主导作用

B、制约作用

C、决定作用

D、辅助作用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有明确的目的性是教育与其他社会环境对人的作用相区别的重要标志;(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教师不仅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而且熟悉学生心理,懂得采取恰当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学校能在一定程度上协调各种因素,汲取积极因素,排除消极因素,让学生处于最佳的发展环境之下;(4)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学校教育的组织性、计划性和时间的集中性,保证了学生所受教育的系统性。A项正确。A项:并没有制约作用的说法,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并没有辅助作用的说法,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选A

2.德育的基础是()。

A、道德行为

B、道德认识

C、道德意志

D、道德情感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的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其中,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B项正确。A项: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道德情感是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品德实现转化的催化剂。与题干不符,排除。故选B

3.个体看到别人很悲伤也能体验和感受到悲伤情绪,这种心理现象属于()。

A、自我中心

B、情绪唤醒

C、同情

D、共情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心理现象的区分。共情是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提出的,是指一种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题干中,个体看到别人很悲伤也能体验和感受到悲伤的情绪,符合共情的表现。D项正确。A项:自我中心是指儿童仅依靠其自身的视角来感知世界、不能意识到他人可能具有不同视角和观点的倾向性。与题干不符,排除。A项:情绪唤醒是指生理或心理被吵醒或是对外界刺激重新产生反应。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同情是指对他人的苦难、不幸会产生关怀、理解的情感反应。与题干不符,排除。故选D

4.《学记》中指出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体现了个体发展的()。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个体差异性

D、不均衡性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个别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从群体的角度看,一方面,个别差异性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不仅是自然性别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另一方面,个别差异性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因此,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题干中,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意思是学习的人有四种过失(不足之处),传授知识的老师必须了解。人们的学习,有的人贪多而不求甚解的毛病,有的人有得少为足的毛病(知道一些就满足了),有的人认为太容易,生起轻忽,不认真学习的毛病,有的人有自我设限,不求进步的毛病。这四种过失产生的原因,心理状态是不同的。知道了他们的心理状态,这样以后才能补救他们的过失。传授知识的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发扬他们的长处,并且补救他们的过失。强调了个体的身心发展是有差别的,教师必须要因材施教,发扬每个学生的长处,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性。C项正确。A项: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因此,教育工作者应按照发展的顺序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揠苗助长”“陵节而施等都是有违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的。与题干不符,排除。A项: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的发展是一个分阶段的连续过程,前后相邻的阶段是有规律地更替的,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的过渡做准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教育。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要针对每个阶段的特点进行教育,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个体身心发展不平衡性的具体表现:(1)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2)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平衡性。即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已经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因此,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适时而教,即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及时地进行教育。与题干不符,排除。故选C

5.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因素是()。

A、教育

B、遗传

C、环境

D、主观能动性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包括:遗传、环境、学校教育以及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其中,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个体主观能动性的最高层次表现为创造性。主观能动性是人的一种内在需要和动力,是一种积极的学习动机和渴望,是人的发展的内因。因此,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因素是个体的主观能动性。D项正确。A项: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作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与题干不符,排除。A项: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这些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但是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3)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水平及阶段,为一定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1)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2)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条件,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又有积极和消极之分;(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具有主观能动性。与题干不符,排除。故选D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本评论只代表本站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 个人微信扫码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日 9:00-21:00

  • 你可以通过扫码支付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