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2022年8月天津市西青区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综合知识》(主观题)真题试卷及答案【含解析】
材料一
李秀才有一间小书房,那是他最喜欢的天地。某天,他忽然因为书房太小而苦恼起来。怎么办呢?他想了想,决定在书房四周弄上镜子。
果然自从弄了镜子,李秀才觉得开阔起来了。不料没有多长时间,他便又觉得书房小了,而且好像还越来越小,人待在里面,简直压抑至极。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以前觉得宽敞,现在到感觉小起来了呢?李秀才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某天,他外出办事偶然遇上了一位非常有智慧的禅师,便向他诉起苦来。随后,他便带着禅师来到了他的书房,禅师慢慢地渡了几步,然后转过身来对他说道:“你之前之所以会觉得小,是因为除了眼前的书籍之外什么都看不到;安了镜子之后,你除了书还能看到你自己,所以你会感觉大起来;再后来呢,由于每天只能看到自己看不到别的事物,所以你又会感觉小起来。”“正是这样!正是这样!”秀才服气的点点头,“那就请大师告诉我怎么办吧,我现在可真是烦透了,连进书房都成了一件让我提惧的事,”“抬头看看世界,少顾盼下自己,书房自然就会大起来,所以,你何不把镜子里的水印银拿掉呢?”禅师建议道。
秀才一听大喜,连称妙计,然后立刻安排人把镜子摘去,把临街的墙打掉,换成了落地窗。此后,他每天都会拿出段时间来观察外面的景象。但不想一个月后,苦恼又来了。这回是因为外面的世界太精彩、太有诱惑力,以致他每天无法安心坐在书桌前读书思考了。没办法,郁同的秀才只好再去找禅师。
禅师听后大笑:“你何不给自己的心里装上水银呢?”听到这里,秀才顿时领悟了。既不迷失于大千世界,又不苦于自身之小,是人生的大境界,而要想把自己自然融入外物之中,自由转换与人我之间,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在心里装上一扇窗子、一面镜子——前者可开可关,后者可向可背。
材料二
提起中国古代最早的“镜子论”,可能很多人马上会想到唐太宗的“三镜说”,其实,早在公元前17世纪,商朝的开国君主商汤就对伊尹说:“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以后,“以人为镜”的阐述屡屡出现在古代典籍中。《诗经·大雅·荡之什》中有“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贾谊《新书》称:“明镜,所以照形也,往古所以知今也。”《大戴礼记,保博》曰:“明镜者,所以察形也;往古者,所以知今也。”
当然,中国古代最著名的“镜子论”,是唐太宗提出的:“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贞观初年,唐太宗求谏心切,曾对大臣说:“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后来诤臣魏征成了他须臾不可高的“人镜”,太宗称:“征箴规朕失,不可一日离左右。”魏征对唐太宗谏日:“夫监形之美恶,必就止水;监政之安危,必取亡国,”希望唐太宗以隋朝灭亡为鉴。
魏征的面折廷争,唐太宗的从谏如流,二者的结合是成就“贞观之治”的重要因素。惟其如此,魏征去世后,唐太宗才会感慨地谈起上面的“镜子论”,并叹道:“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言罢“泣下久之”。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民主生活会时的讲话中,引用了汉末魏初文学家王粲《仿连珠》中的一段“镜子论”:“观于明镜,则瑕疵不滞于躯;听于直言,则过行不累乎身,”习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也指出,教育实践活动要着眼于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为总要求,其中照镜子,主要是以党章为镜,对照党的纪律、群众期盼、先进典型,对照改进作风要求,在宗旨意识、工作作风、廉洁自律上摆问题、找差距、明方向。
材料三
窗是家的象征。《说文》云:“在墙曰牖,在屋曰囱。窗,从穴。”远古时期,人们筑房造屋,在墙上或屋顶上凿出一洞,以透光和空气,还可让烧饭的烟冒出。白天看袅袅坎烟,晚上看荧黄灯光,在田里耕作的人就知道归宿在何处。虽然对一处房屋或一个家来说,门的重要性远远大于窗,没窗或许可以将就,没门是万万不行的。但门更多的是物质属性,而窗却更多的是精神属性,寄寓了人们诸多情感和审美的内在要素。
窗户是人们在室内与外部世界建立联系的连接点,即使足不出户,一年四季的细微变化,春草绿了,秋叶黄了,风雨雷电,雪花纷飞,都能在窗前依次展现。窗户更像是一个画框,涂抹描绘出各种色彩各种意象的图画,古人早就发现了这一点,如杜甫:“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李清照:“窗前谁种芭蕉树,阴瞒中庭。”等等,现代诗人卞之琳也有名句:“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清代戏曲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开窗莫妙于取景”,其实,窗外的景色是固定的,如何看景,更在于取景者的心情。譬如秋末的残荷,破败寥落之相何美之有?乐观的人却找到了听雨之乐。“隔窗听雨”成了古诗词中最多见最丰饶的意象。
窗外的风景不仅是风景,是美,有时还是信念、意志和生命。美国作家欧·亨利的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就讲述了这样的故事。青年女画家琼珊患了肺炎,病得厉害,而且对活着已失去了信心。她躺在床上望着窗对面墙上的常春藤,秋风中叶子一片一片落下。她认为最后一片叶子落下的时候,她也要随之而去了。但奇迹发生了,经过几天的风吹雨打,那最后一片叶子依然贴着墙挂在藤枝上,绿中泛黄,不曾凋落。琼珊以为这是天意,信心大增,身体竟好了一半。后来得知,那片叶子是老画家贝尔曼在闻知此事后在夜雨中画在墙上的,他却因此患了肺炎死去。这时的窗,更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来的是人性善的底色和力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