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材料一
一家企业在下乡过程中向一个村子租用了1000多亩地准备建设狩猎场项目,让游客接触和体验狩猎文化。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借乡村旅游的名义大搞房地产开发,兴建别墅出售。随着房地产市场整体呈现下行态势,很多别墅销售不佳,企业难以收回投资成本,农民也因此无法收到土地租金。最终,该项目的投资者先后换了三拨,狩猎场没有建成,烂尾现状依然无法改观。
推动乡村振兴,缺的就是资本。社会资本下乡是撬动乡村振兴的活水,但现在很多资本下乡已经偏离正常轨道。”专家告诉笔者,应该防范资本下乡“热投资、冷农民。
近两年,中央相关文件多次提出,鼓励和引导城市工商资本下乡,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解决农业发展资金瓶颈问题。与此同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也在全面推进。在此背景下,农业农村正在成为投资热土,社会资本投资的大型项目在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兴起,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乡村产业的形态和质量。然而,资本下乡的乱象也常见诸报道:申报项目后却无心经营,以此谋国家涉农补助和项目扶持资金;土地流转者单方“毁约”中途“跑路”.....
有的工商资本下乡之后,以发展特色小镇、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名义跑马圈地、圈而不种,变相搞房地产开发,一旦经营不善就会毁约弃耕、跑路,既损害了农民利益,又给农村留下诸多后遗症。此前,一份围绕四川省工商资本下乡的调研数据显示,工商资本下乡虽然促使乡村环境、公共设施等得到显著改善,但约有667%的人认为,工商资本下乡并没有使自己家庭的经济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此外,部分产业发展未能反哺农民,一些特色餐饮项目基本由旅游专业合作社的成员经营,参与新村建设的农民就业机会没有明显增加。
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表示,资本的逐利本性往会使企业在下乡过程中选择利益大、风险小的项目进行开发运营,在企业的角度去看无可厚非。但面对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出现的“热投资、冷农民”的现象,如何让两者实现双赢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材料二
一些企业家带着热情下了乡,在希望的田野上却总是看不到盈利的希望。安徽省宿州市一家农业科技公司总经理原来做建筑工程生意,2014年流转土地亩土地,种植芍药、牡丹等中药材,前后投入近800万元,没成想去年一场大水把他种的中药材全淹掉了,几乎绝收,直接损失200多万元,“什么时候能盈利看来得看老天爷的脸色了”。
山东省鲜城市上九山民俗文化开发有限公司原先从事房地产开发,几年前他们砸大笔资金打造上九山古村落,发展乡村旅游,同时把山下村民们的地流转了过来,结果“种房子”经验丰富的公司种地经验严重不足,第一年下来,麦子产量不到原先农民收获的114,收成还折抵不了投入。这家公司负责人说,以前实在是把农业想象得太浪漫了,没有做好功课。
山东省邹平市君晖农场负责人崔大有原是上市公司高管,2009年耗贵千万元与人合伙流转了1000亩山坡地,办起农牧业有限公司,担任公司总经理的瞿大有致力于生态循环农业。成立仅两年,君晖农场生产的33种蔬菜、瓜果、作物和猪羊两种禽畜产品就拿下了国家有机认证丰收的果实怎么就成了崔大有难以下咽的苦果?“优质难优价,销售难度大,加上循环农业生产效率没有竟争力。”回想经营有机农业赔进去近3000万元的这10年,崔大有不胜唏嘘。
“其实农业今天还是弱势产业,自然、市场和经营等方面风险影响都可能令企业亏损。”安徽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去年他们在阜阳、蚌埠、淮南和宿州等市调研经营千亩以上工商资本入农企业的结果,充分印证了这一判断。
许多企业怨声较大的是土地成本逐年增加,设施用地指标供应不足。以安徽省北部地区为例,每亩流转价格已由5年前的平均600元涨至目前的800元左右,最高可达1200元以上。此外,山东省农业农村厅一位干部指出,投入加大的同时,融资难度不见减轻,销售渠道不易打通,以及种粮大户晾晒场缺乏等细节问题,都给企业不同程度增加压力。
面对经营压力的工商资本,为了尽快扭转局面,往往会选择抄“非粮化”的“捷径”。笔者从华东某省农业农村部门了解到,截至2017年底,这个省工商资本一乡从事粮食种植的只占四成多,大部分下乡资本主要瞄向附加值较高的蔬菜水果,花卉苗木等经济作物,或从事规模养殖、特色养殖业等。山东省委农工办原副主任刘同理指出,这种倾向会导致种粮面积遭挤占,难免影响主粮产量,给我国粮食安全带来的风险不可忽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