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浙江省丽水市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综合应用能力》题库(答案+解析)
1. 材料一:
个别地方在招商引资时“捡到篮子里都是菜”,不时上演“血拼”式招商、跟风式招商和摊派式招商等,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
“血拼”式招商,加剧地方负担。记者调研发现,个别地方招商模式依然停留在拼土地、拼资源、拼政策、拼税收等层面,为了获得好项目,不计成本推出超常规优惠政策,给地方发展带来经济压力,偏离了招商初衷。
在某地,同处一市的各县区为争夺企业,竞相推出“帮盖标准厂房,租金减免”政策,甚至出现一家企业落地后前5年只出一年租金的情况。“不光是零地价、代建厂房,还要想办法给出上千万元甚至上亿元的补贴优惠。”东部某省一名市委书记说。
“血拼”之下,部分政策不具备实施条件,形成政策负担。记者调研发现,在招商时,个别地区不计配套建设成本,大举负债进行园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及上下游产业链建设等;个别地区不计用人成本,盲目引进并不急需的各类人才,在住房、生活、落户、医疗、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优惠……这些超出自身负担能力的公共投入,既浪费资源,又带来财政负担。
跟风式招商,产业存在同质化。记者调研发现,个别地方招商存在盲目跟风现象,一些不具备产业基础和人才优势的地方,一致引进生物医药、新能源、智能制造等热点项目,引进后却“水土不服”。
广西一名县委书记说,由于招商不够精准,有的项目引进后,发展后劲不足,只能靠政府补贴度日,“有的甚至引进了利用财税奖补套利的企业”。
“跟风式招商,容易导致产业高度趋同。”湖南省一名市委书记说,在招引企业、培育产业过程中,城市之间缺乏协同,尤其是新兴高科技项目是多地争相引进的重点,“招商的时候看似热闹,实质千园一面”。
摊派式招商,易引发弄虚作假。个别地方大搞“全员招商”,发文件、摊指标、搞排名,一些不合理的招商指标和做法,挫伤了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还有可能引发弄虚作假、盲目引进污染企业等问题。
西北某县为了完成招商任务,把招商指标摊派到妇联、教育局、工会等机关部门,结果依旧是完不成。“我一个外行人就背了200万的招商指标,每天都如芒在背。虽说也按人头配了2万元费用,但真的不知道该怎么招商。”该县教育局局长说。
这种不以科学规划为前提的“全员招商”,容易引发为招商而招商的形式主义,可能带来诸多隐患。记者调研发现,在指标、考核、排名的压力下,个别人有可能铤而走险,出现“腐败招商”等情况。
材料二:
各种招商乱象破坏市场环境、透支政府公信力。究其原因,这是错位发展观在作祟,具体表现为不合理的考核机制、不协同的发展规划、不过硬的招商能力。
考核机制缺少成长性指标。多地把招商引资作为硬性指标纳入考核,但个别地方存在考核“重头不重尾、重量不重质”的问题,招商中侧重投资、产值、税收等数据,对引进项目的质量、成长性等指标不够重视。
此外,个别地方的考核指标过于严厉,给基层干部带来较大压力。中部某省一名县委书记说,有的地方要求一月一调度,对签约、落地、投资体量等均有要求,还要每个月通报GDP增速等指标,考核压力层层下传。
考核机制不合理容易引发来者不拒式的招商乱象。个别地方为了完成招商任务,不设门槛,不论良莠,“捡到篮子里都是菜”。有的招来“李鬼”企业,有的项目质量不过关,甚至高耗能项目也拿来凑数。
不协同招商引发重复建设。从区域协同发展的角度来看,区域内的不同地方如果能以产业链上下游或产业集群的思路协同招商,不仅招商效率更高,而且招商来的企业往往也更具发展潜力。
由于各地方之间缺少常态化的招商信息沟通共享和协调机制,也缺少基于区域产业分布的整体招商规划,因此常常各自为战,导致重复建设和内耗严重。山东省某市一名区长说,项目引进本应考虑当地的地理位置、配套能力、产业基础、发展空间、生产经营成本等,但由于招商规划不合理,地区之间缺少协同,招商引资容易变成抢商抢资。
招商能力不过硬。招商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既要懂产业,还要懂政策。一些地方缺乏此类专业人才,很难赢得投资人的青睐。
江西省一名县委书记说,现在招商引资几乎每个部门都在参与,但个别干部没有招商经验,对产业的认知度、理解力有限,无法真正理解企业需求,造成信息不对称,最后只能拼政策。
中部一名县委副书记说,有的干部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招商时连土地、能耗指标都没弄清楚,缺少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例如,有的企业想盖厂房,干部对办理流程并不清楚,企业诉求得不到有效回应,影响招商引资的效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