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公共安全是指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公私财产的安全,包括众多方面,其中主要有信息安全、食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公众出行安全、城市生命线安全等。近年来,我国公共安全问题异常突出,这并非偶然。目前我国正处于发展中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公共安全问题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社会转型期的深层次社会矛盾。
究其原因,一方面,转型期内社会上价值观多元化增加了社会控制的困难,政府职能转换期内对社会的调控能力也有所弱化;另一方面,收入差距拉大使社会心理出现失衡,加之大规模的社会人口流动,从而导致违法犯罪行为增多。
种种公共安全突发事件,构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挑战和威胁。有人认为:“由于公共安全属于公共服务,运用公共权力的政府当仁不让要负总责。”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对于公共安全事件,政府有责任处理已发生的危机,并预防可能发生的危机,最大限度地减轻损失,保护公民的人身财产安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加强公共安全领域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维护社会稳定,是对各级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然而,如果仅仅依靠政府,又难以顾及所有的公共安全问题,民众自身的安全意识也非常重要。政府既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快制定公共安全领域的各种紧急预案,也要为提高民众的安全意识做出努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公共安全的现状,改善公共安全的形势。
第一,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明确各部门责任。各级政府要将加强应急管理摆在重要位置,严格安全生产行政许可制度,落实各级部门安全生产责任制,形成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
第二,完善公共安全法律建设。要用法制来确保公共安全,健全关于维护公共安全的法律法规,严格依法办事,提高全社会的抗风险能力。
第三,重视科技对于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作用。对维护公共安全相关方面的科研事业予以扶持,加大投入力度,加快研发速度,力争将高科技产品运用到诸如对关键区域进行监控、警报等维护公共安全方面。
第四,加强公共安全教育和宣传。通过教育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增强全民的危机意识及社会责任意识,提高基层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能力,提高群众的应急能力和自救能力。
改善当前公共安全形势,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政府及社会各界都要积极采取措施,本着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明确自身的使命,群策群力,为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为建设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4. “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医疗作为新兴事物,也引发了网友的关注与讨论,对于互联网医疗这一事物,网友有着不同的看法。网友A:对可以直接判断的病,拓展了看病渠道,方便了!网友B: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因为自己反映的情况,不一定是准确的!网友C:贫困地区还是会以传统医疗为主。不过互联网医疗确实是大势所趋。网友D:在支付环节,医保结算问题阻碍了互联网的介入。如果不能走医保,大部分人还是不愿意使用。网友E:卫计委对于医疗机构规范发展远程医疗服务是支持的,所谓的“不允许互联网医疗诊治”实际上是针对现行各种网上诊疗平台。这些网站并不具备医疗资质,对于注册医生的身份真实性也难以核实,一旦发生误诊,患者只能自担风险,维权的可能性几乎为零。网友F:开展互联网医疗,或者说进行“网上治病”,明显还不是时候。一者,处在医学专业的角度来说,当下的网络发展水平,显然还不完全具备直接进行远程看病与诊断的条件。二者,从实际效果与感受上说,网上看病对于患者,多少有些不靠谱的感觉;三者,从责任上来讲,互联网医疗中,我们对患者和医生的相关约束等明显还存在空白。网友G:“互联网+”并不能完全解决医疗问题,大部分的患者生病后,去医院就医才是最佳选择,远程诊疗不仅可能治不好病,有时甚至会贻误病情。网友H:互联网医疗最大的看点就是远程医疗,而远程医疗的优势,则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重新配置医疗资源,打破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三甲医院的局面,解决看病难的问题;二是互联网医疗让医生和患者精准双向筛选,患者根据疾病与专业擅长的医生匹配,减少重复检查、过度医疗。网友I:对互联网医疗不可以简单说“不”,甚至静态孤立地因噎废食。从长远来看,互联网信息技术可以将医疗相关的资源要素,有效地串联起来,重新进行最优排列组合式的供给,从而打破现在封闭独立的“孤岛效应”,实现跨时空的配置,这是互联网改变医疗服务的根本。网友J:现在国内医患关系这么紧张,用互联网医疗的话,很可能会重塑医生形象,减少医患冲突。网友K:我前段时间骨折了,参与了那个“滴滴医生”,医生上门给我服务,极大方便了患者,我觉得可行。
网友对于互联网医疗有着不同的看法,作为某政府工作人员,领导让你向网友做一个关于互联网医疗的调查问卷,该问卷由6个主观题构成。请你设计这6个问题。力求全面、保证收集信息真实、准确、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要求:设问目的明确,语言简洁。不超过150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