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2020年上海市事业单位考试《综合应用能力》真题试卷及答案【含解析】
材料一
2020年2月23日,上海市健康促进委员会、市文明办、市卫生健康委、市健康促进中心联合向全体市民倡议:无论是在饭店,还是在家用餐都请使用公筷公勺。倡议发出后,上海发布、市卫健委官微在十多个小时内,阅读量就超过126万次,点赞超过1万次;新民晚报官微的调查显示,92%的读者赞成使用公筷公勺。
2020年5月26日,浙江衢州江山市市场监管局发现一饭店既没配备公筷公勺,又没提供分餐服务,两位执法人员当场作出50元罚款的行政处罚。据了解,这系全国首张此类事件罚单。
2020年4月,兰州制定并实施《餐饮分餐公筷公勺分餐夹使用规范》,并作为全省地方标准予以发布。2020年6月1日,《甘肃省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正式施行,其中第三十条“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中,补充了文明就餐,不铺张浪费,使用公筷公勺取餐,推行分餐制等规定。这是我国较早将“公筷公勺”写入地方立法的省市之一。
材料二
社会有呼吁、政府有行动、地方有法规,但在现实生活中,要推广公筷还是遇到了困难。“老人不理解,年轻人碍于情面不好意思提”是网友反映比较多的问题。网友“Xuxo”提出:“怎么说服家里老人?有时吃火锅要求用公筷都得吵起来,头痛!”网友“璋”说:“太赞成了!以前家人朋友聚餐我提出用公筷,都被当成异类,响应者寥寥,最后只有我一个人多要一双筷子作为‘公筷’。”餐馆服务员说,客人刚开始吃饭时会比较注意,可是吃着吃着公筷公勺就混淆了,一会拿公筷一会拿私筷,我们也不好去提醒,怕引起顾客的不满。餐馆的经营者也介绍,(疫情)复工之初,我们会特意在餐桌上多摆放一双公筷,公筷比普通筷子要长一段,如果客人点了汤的话,也必然会放上公勺。最近一段时间,我们发现大部分的公筷用着用着就不知去向,考虑到成本,我们就不再购买新的公筷,摆桌时另外多放一双普通筷子,但顾客的使用率也不是很高。
材料三
工作要“打卡”,做事要“留痕”。时值年末,各种工作APP煞是热闹。原本应该是“指尖上便利工作”,在有些地方、有些单位却变成了“指尖秀”。什么工作都要对接APP,什么工作都要在指定的APP、指定的公众号、指定的微信群里留下痕迹,不停地上传各种数据、小结、图片,甚至还有收集点赞数和留言内容。
APP等软件有个好处,上传的所有东西都可以归为所谓“大数据”,有了数据就可以打分,有了分数就可以比出高矮胖瘦。这样,考评,奖优罚劣等,也就完全可以用“数字”说话了,一切都似乎有了充分的“依据”,奖你罚你都没什么话好说。
比如,大学里考评大学生的网络文明、课堂文明、宿舍文明等,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拍照和打分,轻按手机,按时按量上传完成各种数据和图片。“民不告官不究”,谁会吃饱了去查图片是真的还是PS的、数字有哪些是经过调整和加工的。
还比如,考评教师发了多少论文、做了多少课题、获得了哪些奖项、课堂反响如何、同事评价怎样,都可以“化作”一个个具体的阿拉伯数字,服也得服,不服也得服。对于大学生和大学教师来说,玩玩APP可能易如反掌,但对于一些企事业单位尤其是街道乡镇社区工作者来说,本来就工作繁琐,现在还要时不时地应付网络台账之类的下情上传。工作的泛“指尖化”令许多基层工作者叫苦不迭。有统计显示,目前市场上开发的不少工作软件还存在兼容性差、链接困难等问题,往往让使用者吐槽不止。
工作看照片,成果看分数,绩效看排名。工作做没做,先看手机留痕“有没有”,甚至在有些人眼里干得好不如“晒得好”,这是另一种“花架子”,也是形式主义的新表现。工作是要留痕,但痕留得如何,工作实绩是最好的回答,群众是不是满意是最公正的打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