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2015年海南三亚市教师招聘《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真题试卷及答案【含解析】
1.根据《教师法》规定,()是教师受聘任教,晋升工资,实施奖惩的依据。
A、教学质量
B、日常表现
C、学生评价
D、教师考核结果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教师法》中的相关规定。在《教师法》第五章第二十四条关于“教师考核效用”的标准中,明确提出了“教师考核结果是教师受聘任教,晋升工资,实施奖惩的依据”。通过对教师的考核,给与公正、客观地评价,其结果有三:一、教师受聘任的重要依据;二、教师晋升工资的重要依据;三、教师奖励的重要依据。因此,D项正确。
A、B、C三项:在《教师法》第五章第二十四条中明确规定:“教师考核结果是教师受聘任教,晋升工资,实施奖惩的依据。”因此,教学质量、日常表现以及学生评价均属于混淆选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选D。
2.在某次期末考试中某班级的平均成绩在全年级倒数第一,班主任王老师觉得自己的脸被丢光了,于是在会议上当着其他老师和学生骂自己的学生太笨了,蠢得像猪一样。王老师的行为侵犯了学生的()。
A、荣誉权
B、受教育权
C、人身自由权
D、人格尊严权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学生权利的理解。学生具有人身权、财产权和受教育权。其中人身权又可以分为生命健康权、隐私权、人身自由权和人格尊严权。人格尊严权指的是学校、教师应当尊重学生尊严,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题干中王老师当着其他老师和学生的面,骂自己的学生太笨了,这种行为属于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侵犯了学生的人格尊严权。D项正确A项:荣誉权,是指公民、法人所享有的,因自己的突出贡献或特殊劳动成果而获得的光荣称号或其他荣誉的权利。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受教育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章第四十二条规定:“学生享有以下五项权利,分别简称为:参加教育教学权、获得经济资助权、获得学位证书权、申诉起诉权、受完法定年限教育权。”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人身自由权,是指学校和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等。与题干不符,排除。故选D。
3.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且是()的理念。
A、单项培养
B、关注学科发展
C、关注学生学习成绩
D、课程创新与发展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和学生并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程的主体,是课程的创造者,他们共同参与了课程的开发与创造。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这样,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地融为一体,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D项正确。A项:新课程强调的是全方面的发展,并非是单项培养,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关注学科发展是传统课程的理念,传统的学校教育是以学科为本,重知识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而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新课程改革强调: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它意味着,新课程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培养,关注的是学生的发展,并不是学生成绩,与题干不符,排除。故选D。
4.学生小王生性活泼、爱玩,既不想认真学习,又不想考试不及格,他的这种心理冲突为()。
A、双趋冲突
B、趋避冲突
C、双避冲突
D、多重趋避冲突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意志冲突中的双避冲突。动机冲突可以分为双趋冲突、趋避冲突、双避冲突、多重趋避冲突。其中双避冲突是指同时遇到两个力图回避的威胁性目标,但只能避其一所产生的冲突。题干中“既不想认真学习,又不想考试不及格”这是两个都力图回避的目标,但是只能回避一个,所以属于双避冲突,C项正确。A项:两种对个体都具有吸引力的目标同时出现,形成强度相同的两个动机,由于条件限制,只能选其中的一个目标,此时个体往往会表现出难于取舍的矛盾心理,这就是双趋冲突。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趋避冲突是指某一事物对个体具有利与弊的双重意义时,会使人产生两种动机态度:一方面好而趋之,另一方面则恶而远之。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的趋避冲突常常表现出一种更复杂的形式,即人们面对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而每个目标又分别具有吸引和排斥两方面的作用。人们无法简单地选择一个目标,而回避或拒绝另一个目标,必须进行多重的选择,由此引起的冲突叫作多重趋避冲突。与题干不符,排除。故选C。
5.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其中()是基础,()是关键。
A、知、意
B、知、行
C、意、行
D、知、情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品德的心理结构的掌握。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四种相辅相成的基本心理成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简称为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知,即品德认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情,即品德情感,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意,即品德意志,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行,即品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关键。B项正确。A项:知是基础,与题意相符,而意是属于精神力量,不是关键,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行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是关键,与题干相符,而意是属于精神力量,不属于基础。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知是基础,与题意相符,而情是属于内部动力,不是关键,与题干不符,排除。故选B。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