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留守儿童织就一张“安全网”
齐心协力为留守儿童织就一张“安全网”
数以千万计的留守儿童“祖国的花朵”普遍面临着“爸爸妈妈去哪儿了”的困惑,缺乏监护和关爱,很多留守儿童身体羸弱、性格孤僻、学业荒废。这些难题刻不容缓,戕害着新生代的健康成长,阻碍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压缩着未来中国的发展空间。加强对留守儿童权益的保护,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需要探索多方协作的留守儿童权益保护机制。
家庭情感是破解农村留守儿童的基础。罗曼罗兰曾说过:“谁要能看透孩子的生命,就能看到堙埋在阴影中的世界,看到正在组织中的星云,方在酝酿的宇宙。”健全而有效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工业化城市化的浪潮拍打着乡村封闭的堤坝,年轻力壮的农民带着新生的憧憬背井离乡去寻找谋生的天地和致富的机会,把乡村的阴影留给了孱弱的孩儿,千百年来看似坚固的家庭开始松了铁箍散了框架。撕裂的是家庭,流血的是亲情,疼痛的是心灵。进城务工的父母也应加强与留守在家中的孩子沟通,让孩子最大限度地感受到亲情的温暖,让生活有“奔头”!
学校教育是破解农村留守儿童的关键。传统文化流逝破败的背景之下,学校教育是农村文化的重要阵地。教育好留守儿童,这不仅需要从物质上给予他们一定关怀,还需要大量热爱学生、乐于奉献的良师从精神上给他们予引导。当前,虽然乡村教师在工作日勤勤恳恳,答疑解惑,见证孩子的点滴进步。但是在周末、节假日,留守家庭的老人无暇顾及孩子,放任孩子,再加上儿童普遍对网络游戏迷恋,但是留守孩子心理问题就又反复出现。以趣味性的文化活动调动学生自主性,提升学生的素养,依托学校的平台,让孩子们共同成长!
城乡一体化是破解农村留守儿童谜题的根本。农村“三留守”问题本质上是人口的城镇化不到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跨区域的、离土离乡的转移;只身在外的青壮年难以在工作地妥善解决住房、子女就业问题,客观上成农村留守儿童,在监护人缺失的情况下,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出现偏差在所难免。因此,一方面,政府必须尽快改革与户籍相关联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各种制度,减少农民进城的“迁移成本”,同时制定和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设施,保障基本公共服务。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治本之策。
农村是有价值的,农民是有尊严的,农业是有前途的。关爱留守儿童,促进儿童心理健康,是一项艰难而长久的事业,希望家庭作为一个温馨的情感港湾、学校作为一个热情的成长平台,政府作为一个博大的保护伞;三者协力以实际行动来关怀留守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