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知识与科技知识
经济知识与科技知识
经济知识和科技知识部分要求掌握的内容包括微观经济、宏观经济、国际经济、金融经济、产业经济,科技创新、科学前沿、科技常识。江苏公考的统一招考大纲对这方面知识的要求也一直是这个范围,经济方面的考点理论性强,有的内容较为抽象,尤其是微观经济、宏观经济等方面,从省考历年真题来看,考点均为常识性的,主要集中于人事厅的指定教材《综合基础知识》上。
微观经济
一、消费者理论
1、效用和边际效用
边效的指最后增加的一单位商品或劳务所具有的效用。
2、需求和供给
均衡价格被认为是经过市场的供应自发调节而形成的,即“看不见的手”的作用。
3、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
4、消费者行为的序数效用解释和差异曲线
序数效用的主要分析工具是无差异曲线。
消费者的购买受到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的约束,这种约束可以消费可能线或预算线描述。
把预算线和无差异曲线结合,它们的切点就是消费者均衡点。
二、生产者理论
1、利润与成本
短期成本包括①不变成本;②可变成本;③边际成本(注意重点掌握);④平均成本;⑤平均不变成本;⑥平均可变成本;⑦总成本。
2、边际产量递减与规模报酬
边际产量递减规律是指如果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保持不变,不断地追加另一种生产要素到一定程度,最后追加的一单位可变要素所带来的产出增加量将越来越小。
掌握该规律对我们的经济分析和经济决策有重要意义。(要学会用此规律分析问题)
3、企业面临的市场需求。
4、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
我们称能够获得最大限量利润的产量称为均衡产量。均衡产量应该是使边际收益等边际成本的产量,即厂商获得最大利润的条件是边际成本等边际收益。
三、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
1、现代企业组织和制度
从企业的资产组织形式看,企业可以分为以下三类,①业主制企业;②合伙制企业;③公司,包括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与前者的区别在于股份有限公司的产权的社会化和量化)。
股东大会是公司最高权力机关,它是股东行使权力、表达意志的场所。
董事会作为公司法人,具有对公司财产的占有、使用、处置和重大经营决策权,但不直接进行经营管理,直接负责经营管理的是由董事会任命的总经理。
监事会是同股东大会选出的公司监察机构。
2、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偏离利润最大化的企业经营目标主要主要三种:①销售收入最大化;②经理效用最大化;③内部人控制。
宏观经济
一、经济总量和总需求、总供给
1、宏观经济总量指标
1936年英国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出版,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的建立。
主要指标:
①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国居民在一年内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格总额;
②国民生产净值(NNP)由国民生产总值减占生产中固定资产的消耗得到的国民生产净值;
③国民收入(NI)这里的国民收入是狭义的,指全部要素的收入,在数量上等NNP减去政府的间接税;
④个人收入(PI)是经过再分配的国民收入,在数量上等国民收入减去社会保险税、公司未分配利润等,加上政府的养老金、失业救济金等;
⑤个人可支配收入(DI)个人可支配收入等个人收入减支所得税。居民用它进行消费和储蓄。在宏观经济分析中,个人可支配收入等总产出减去政府的税收再加上政府的转移支付;
⑥GNP价格矫正指数。它是名义GNP对实际GNP的比率。是衡量一国价格总水平的上涨程度。
⑦国内生产总值(GDP)它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在其领土范围内,本国和外国居民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总额。
2、总需求
总需求是指对一国总产业的意愿总购买。在封闭经济中,总需求包括居民消费需求、企业投资需求和政府购买需求。如果考虑开放经济,则需要考虑加上出口需求。
3、总供给
总供给是指一国全部企业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总产出量。在封闭经济中,总供给等消费加储蓄加税收之和,如果考虑开放经济,则要加上进口。
总供给的问题取决于劳动的投入量即就业量。它受到名义工资和价格水平的影响。
4、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均衡
在市场经济中,总需求是决定总供给的重要因素。马克思曾经把个别商品的出售形象地比喻为“惊险的跳跃”。
二、经济增长、经济周期波动
1、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率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总体经济实力增长速度的标志,它体现了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劳动和资本常常被看作是影响长期经济增长的两个基本要素。
2、经济增长方式及其转换
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有粗放型增长和集约型增长两种。粗放型增长,是指在生产要素效率不变的情况下,主要依靠增加要素投入量而实现的经济增长。集约型增长则是指在要素投入数量不变的情况下,主要依靠提高生产要素效率而实现的经济增长。
3、经济周期
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都不可能表现为直线式的增长,而是呈现一定的波动。在时间序列,一国经济总量呈现扩张、收缩、再扩张、再收缩的变化。这种经济现象称为经济周期(亦称经济波动、商业循环)。
特征:①不仅表现在个别部门上,而是表现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上;②可以把一个经济周期看成四个首尾衔接的阶段;③具有反复性。
机制主要有:①银行信用的扩张和收缩导致经济波动;②投资的扩张和收缩导致经济波动;③企业家的创新活动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4、经济波动的自发性
经济扩张和收缩存在累积效应。累积效应是由乘数效应和加速效应交织产生的。
乘数理论指出:单位自发性支出的增加会引起支出连锁地增加,从而使总产出以一种放大的形式增加。
由于经济波动的自发性,完全避免经济波动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但政府应可以尽可能减少经济波动。最明显的政策主张有两个:
一是凯恩斯的政策,其特征是相机抉择。二是货币主义的政策,其特征是单一的货币规则,即通过稳定的货币发行使经济保持稳定。
三、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
通货紧缩一般认为,其主要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也称为经济萧条。
通货膨胀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和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滞胀:高通货膨胀和高失业率的并存。
通货膨胀有以下效应:①再分配效应;②产出效应;③投机效应。
四、宏观调控(鉴于当前全球的经济形势,考生应把此部分内容作为2009年的重要考点进行复习)
1、财政政策效应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改变政府购买、转移支付、税收等手段,对总需求、总产出施加影响,促使宏观经济运行优化。增加政府购买、增加转移支付、降低税收都会使总需求扩张,所以称为扩张性财政政策,反之则是紧缩性财政政策。
2、货币政策效应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中央银行)通过改变货币供给量影响总需求从而影响总产出的政策。增加货币量称为扩张性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给量称为紧缩性货币政策。
3、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综合效应
①扩张性财政政策加扩张性货币政策。也称双松政策。影响:使总产出有较大的增加,而对利息影响较小。
②紧缩性财政政策加紧缩性货币政策。也称双紧政策。影响:对抑制总需求有很好的效果,对利息影响较小。
③扩张性财政政策加紧缩性货币政策。影响:对总需求、总产出影响较小,而使利息显著提高。
④紧缩性财政政策加扩张性货币政策。影响:对总需求、总产出影响较小,而使利息显著下降。
(注意不同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4、收入政策效应。在通货膨胀十分严重的时候,政府往往采用限制物价和工资上涨的政策。这种政策称为收入政策。
国际经济
一、国际经济贸易和WTO
1、经济国际化的趋势
经济国际化有如下表现:①国际分工进一步向纵深和广阔方向迅速发展;②国际贸易在克服保护主义障碍中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③生产要素国际间流动更加频繁,突出表现在资本流动异常活跃,资本流动已经替代国际贸易成为促进经济全球化的最主要的的推动力量;④区域一体化出现了不同于以往的新特点。
2、国际贸易发展的基础和利益
3、国际贸易服务
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一个新特点是服务贸易的迅速增长。广义的国际服务贸易即相对于有形贸易的一切无形贸易,它除了包含狭义国际服务贸易概念的所有内容外,还包括海外投资的收入和支出。国际上普遍接受的是广义的国际服务贸易概念。
4、政府对进出口贸易的干预
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
5、从关贸总协定到世界贸易组织(WTO)
关贸总协定的最基本的原则: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和市场开放原则。
1993年,关贸总协定主持的乌拉圭回合谈判顺利结束,决定成立WTO。
6、WTO的基本原则和运行机制
基本原则:
①国民待遇原则;(与本国相比)②最惠国待遇;(与其他国相比,注意二者的区别);③透明原则;④自由贸易原则;⑤公平贸易原则。
运行机制:部长级会议是WTO的最高决策机构。
7、对外开放的战略模式选择
①初级产品出口导向型。这种战略模式强调发展中国家以本国廉价劳动力开发本国盛产的农、矿、特产等初级产品,出口创汇,然后用外汇进口制成品。
②进口替代型。是指以国内生产的产品替代进口。
③出口导向型。也称出口主导。其中对原来实行初级产品出口导向模式的国家,则称为出口替代,即用加工的初级产品、半制成品和制成品来替代初级产品的出口,并以此推动本国的工业化。
(重要考点,注意区别)
二、国际金融
1、国际收入与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入平衡表可以分为三个基本帐户:经常性帐户、资本项目账户、平衡项目帐户。
国际收支失衡的类型:①季节性和偶然性的失衡;②周期性的失衡;③结构性失衡;④货币性失衡;⑤不稳定的投机与资本外逃造成的失衡。
自动调节机制分为三类:①汇率调节机制;②收入调节机制;③货币调节机制。
政府调节国际收支的政策性措施:①外汇缓冲政策;②汇率调整政策;③需求管理政策;④直接管制政策。
2、外汇与外汇市场
3、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要掌握汇率对进口贸易、国内物价、国内生产、就业水平、产业结构和国际关系的影响)
4、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
按结构分,跨国公司可分为:横向型跨国公司、垂直型跨国公司、混合型跨国公司。
金融经济
一、金融工具
1、货币及其形态
货币的四大职能:交换媒介、价值尺度、支付功能、价值贮藏手段。
2、金融工具
⑴信用及信用形式。信用是以偿还本息为条件的暂时让渡商品或货币的借贷行为。所谓信用形式,就是表现借贷关系特征的形式。信用可分为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
商业信用——赊销商品,预付货款
银行信用——是在商业信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更高层次的信用形式。其在现代经济信用体系中占有核心的地位,占有主导作用。
国家信用——国债
消费信用——是指工商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对消费者提供的信用,其形式多种多样。
⑵金融工具和信用工具。
金融工具包括债权凭证和所有权凭证(仅有股票一种)。
金融工具按金融市场交易偿还期划分,可分为长期金融工具和短期金融工具。短期的金融工具又称货币市场上的金融工具,包括本票、汇票、支票、大额定期存单、银行承兑汇票、短期政府公债等;长期金融工具是指资本市场上的的金融工具,包括中长期政府公债和股票。(易出选择题,记往资本市场的比较少的两个,其余就是短期的)
3、利息和利率
了解利率的分类。
引起利率变动的因素主要有:社会平均利润率的变动、经济的周期性变动、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动。
了解利率变动对经济运行发生的调节和杠杆作用。特别要注意利率对物价的影响。利率变动和物价变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当政府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时,松的货币政策导致价格和利率的反向变化。当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时,导致物价和利率的同方向变化。
二、金融市场
1、金融市场及其分类。重点要掌握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又称短期金融市场,指期限在一年以内的短期金融工具的交易市场。资本市场是指期限在一年以上的长期金融工交易市场——证券市场和股票市场。
2、货币市场。
货币市场是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重要场所。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主要有三种方式: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再贴率和公开市场业务。
3、证券市场。
证券流通市场包括证券交易所集中交易市场、场外市场、二板市场。
4、证券交易。
包括现货交易、信用交易、期货交易、期权交易。股价指数被称为“经济的晴雨表”。
三、金融机构
1、金融机构的构成
银行类金融机构可以为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专业银行。
专业银行是经营指定范围的业务和提供专门性的金融服务的机构,包括开发银行、投资银行、储蓄银行、进出口银行、农业银行等等。
非银行机构包括保险公司、投资公司、财务公司、信用合作社。
2、商业银行
3、中央银行。发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银行的银行。
4、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终极目标是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中央银行一般性政策工具有以下三种: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存款准备率。
产业经济
一、产业结构
1、产业结构的涵义
1935年,英国经济学家、新西兰澳塔哥大学教授阿•费希尔在《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中首先提出“三次产业” 这一概念。
西方国家
第一产业 以农业为主,畜牧业、游牧业、狩猎业、林业、渔业等
第二产业 以制造业为主,包括矿业
第三产业 建筑业、运输业
中 国
第一产业 农业(包括林业、牧业、渔业等)
第二产业 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和建筑行业
第三产业 除上述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一般是指广义的服务业
(识记我国的分类即可)
2、研究产业结构的指标
3、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
一是资源总量、结构、相对价格以及可移动性。
二是需求结构的变化。包括:
以生理性要求为主导的需求阶段——人均GNP300美元以下的低收入阶段;
追求便利和机能的需求阶段——人均GNP300美元以上的收入阶段;
追求时尚和个性的需求阶段——人均GNP1500美元以上的高收入阶段。
三是国际关系的变化:
A、 竞争性进口,即通过进口品的价格机制使国际市场上价廉物美的产品替代国内同类相对高价产品。
B、 补充性进口,即在国内某些产业的生产受某些关键的供给品制约时,通过对这些关键产品和设备的进口来补充国内生产的不足。
C、 进口替代,即为了缓解国内某些产业的生产对国外进口品的长期依赖,通过进口国外的先进生产技术和工艺进行国内生产,以替代进口品。
D、 出口导向,即本国某些产业以国际市场信号为导向,国内生产体系的运转……。
E、 经济国际化,即整个国家的经济体系融入国际经济体系的循环,成为世界经济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以上几者的区别是重要考点,注意区别)
四是资源的转换率。
4、产业结构变化的规律
配弟—克拉克定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世行前副行长钱纳利等研究发现,超过人均300美元的临界点,制造业的附加值份额才会超过初级产业。超过人均800美元的以后临界点,工业中就业份额才开始超过初级产品中的就业份额。
在工业化初期,工业资源结构倾斜于劳动力;在工业结构趋向重工业化时,工业结构是以资本密集为主的;随着工业结构高加工度化,技术(知识)又将成为工业资源结构的最重要的因素。
对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的界定:一般做法是,把研发费用占某一产业总值5%以上或劳动力中有5%以上的自然科学家、工程师技术专家的产业称为密集型产业。把两项指标超过10%的产业称之为高技术密集型产业。
5、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
6、经济起飞中的产业结构变动
7、产业结构转换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二、产业组织
产业是一系列相关企业的集合。
产业经济是指发生在产业中的经济活动,不包括纯技术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
企业在产业经济中的地位
企业不是从来就有的,它的出现经历了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当社会生产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这时企业便诞生了。亚当•斯密认为,分工创造的生产力是企业存在的原因。企业一经产生,就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较之其他形式的经济组织,它能够进行更有效率的配置资源,组织生产,满足社会的需要。
市场结构指的是市场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而这些关系在现实市场中的综合反映就是市场的竞争和垄断关系,市场结构是一个反映市场竞争和垄断关系的概念,它是现代产业组织理论中最基本的概念和研究主体。
1.市场结构的含义
在产业组织理论中,市场结构是指企业市场关系的特征和形式,反映市场竞争和垄断的关系。包括:卖方之间的关系;买方之间的关系;买卖双方之间的关系;市场内现有的买方、卖方与正在进入或可能进入该市场的买方、卖方之间的关系。
2.市场结构的基本类型
(1) 完全竞争市场
完全竞争市场是不存在垄断,竞争程度最高的市场。它的主要特征是:产业集中度很低。 产品同一性很高。不存在任何进入与退出壁垒。完全信息。
(2) 完全垄断市场
完全垄断市场不存在任何竞争,主要特征是:产业绝对集中度为100%,市场上只有一个提供产品的企业。没有替代产品。进入壁垒非常高。
(3) 寡头垄断市场
寡头垄断是一种很普遍的市场结构形式,主要特征是:产业集中度高,产业市场被少数大企业控制。企业之间既相互依赖又相互竞争。产品基本同质或差别较大。进入和退出壁垒较高。
(4) 垄断竞争市场
它是一种比较接近现实经济状况的市场结构,介于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之间,且偏向于完全竞争。主要特征是:产业集中度较低。产品有差别,这是垄断竞争与完全竞争之间的主要区别。进入和退出壁垒较低。企业能自由进入退出市场。
市场行为是指企业在市场上为实现其目标(如利润最大化和更高的市场占有率)所采取的适应市场要求不断调整的战略性行为。
企业的市场行为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
1.以控制和影响价格为基本特征和直接目的的市场价格行为,包括价格竞争行为和价格协调行为。
2.以促进销售、提高市场占有率为主要内容的促销行为,如广告行为。
3.以产权关系和企业规模变动为基本特征的企业组织调整行为,如兼并行为。
4.企业技术进步。
纵向一体化指上下游企业的控制权合二为一,进行一体化的经营决策。
企业实行纵向一体化的目的:提高技术效率、节约交易成本、保障供应、避免政府干预。
价格约束是指在特定流通渠道内的上下游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对各方的采购、销售价格进行限制,从而达到控制渠道关系、分配渠道内利润的目的。
常见的价格约束的形式有:
1.特许费。
2.转售价格维持。制造商在契约中对零售价格做出最高或最低限价的规定。
3.歧视性价格折扣。
4.进场费。一般经济越是发达,连锁店的规模越大,进场费也就越高
常见的非价格约束的形式有:
1.制造商限制销售商的顾客覆盖范围
2.制造商规定销售商不许经营与制造商商品直接竞争的商品
3.销售商对供货商采取的限制其销售对象的行为
4.制造商强迫销售商购买其它产品
三、产业政策
1、产业结构政策
产业结构政策是国家制定的为协调产业结构内部比例关系并推动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政策措施,其要求是根据一定时期内一国经济结构的内在联系提示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及过程,并按照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发展规律确定主导产业部门及其在产业发展中地位和作用。
2、衰退产业调整和成产业保护
3、产业组织政策
大概了解一下。
补充材料:(政治经济学的常识,仅作一般了解即可)
1.1、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1.2、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
1.3、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生产力。
1.4、生产力自身内在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构成生产力系统的诸要素之间的矛盾和矛盾的不断解决。
1.5、生产资料是: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的总和。
1.6、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以及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结合方式。
1.7、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
1.8、经济规律产生和发生作用的客观经济条件主要是指:一定的社会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关系的状况。
2.1、商品生产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
2.2、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称是:商品经济。
2.3、凡是商品一般都是:人们劳动的产品。
2.4、商品价值是:抽象劳动的凝结。
2.5、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2.6、商品生产者实现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必须通过:商品的销售。
2.7、商品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2.8、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是:价值规律。
2.9、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
2.10.市场竞争产生的经济条件是:商品经济。
3.1、资本总公式是:G—W—G。
3.2、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3.3、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3.4、准确反映资本主义剥削程度的概念是:剩余价值率。
3.5、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3.6、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3.7、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是:资本积累。
3.8、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是:单个资本增大的两条途径。
3.9、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矛盾。
3.10、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过程中实现的。
4.1、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是: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统一。
4.2、产业资本循环中的决定性阶段是:生产阶段。
4.3、按照生产资本不同部分在资本运动中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可将生产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
4.4、生产资料中既属于不变资本又属于固定资本的是:劳动资料。
4.5、考察社会资本运动的出发点是:社会总产品。
4.6、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4.7、在技术进步的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生产资料生产必然:优先增长。
4.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4.9、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5.1、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和构成:资本主义的生产成本。
5.2、资本家计算其生产商品的成本是:以耗费的资本来计算的。
5.3、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商品生产成本低于商品价值的差额是:剩余价值。
5.4、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是:利润率。
5.5、部门之间的竞争所导致的结果是:部门之间利润的平均化。
5.6、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是全社会剩余价值:在各部门资本家之间的重新分配过程。
5.7、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量与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5.8、形成生产价格的前提是:平均利润的形成。
5.9、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是:超额利润。
6.1、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独立执行产业资本循环中商品资本职能的资本是:商业资本。
6.2、商业资本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条件是:商业资本的数量不超过社会必要的比例限度。
6.3、商业利润的来源是:产业部门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6.4、借贷资本是:从职能资本运动中分离出来的独立资本形式。
6.5、资本主义银行的信用业务包括: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
6.6、股票价格是:股息收入的资本化。
6.7、资本主义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6.8、资本主义农业中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低于价值的超额利润构成:绝对地租。
6.9、土地的私有权垄断是:资本主义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
7.1、自由竞争必然会引起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而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会自然地:走向垄断。
7.2、垄断利润是垄断统治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
7.3、垄断利润主要是通过:垄断价格实现的。
7.4、在垄断阶段垄断银行资本的新作用是:由普通的中介人变成万能的垄断者。
7.5、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中社会经济生活的实际统治者是: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
7.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私人垄断资本同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的结合。
7.7、二次大战以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和广泛发展。
7.8、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总任务是:促进市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
7.9、资本主义国家对国民经济调控的主要方式是:间接调控。
8.1、垄断资本国际化和各种形式的国际垄断组织的实质是:谋求私人垄断资本或国家垄断资本的共同利益。
8.2、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源配置的国际化。
8.3、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在制度上和组织形式上的体现。
8.4、资本国际化的发展进程是:从商业资本国际化到借贷资本国际化再到产业资本国际化。
8.5、新殖民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打着援助旗号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剥削和控制。
8.6、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是:有利益一致之处,又有矛盾和争夺。
8.7、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关系的实质是:控制与反控制,剥削与反剥削
8.8、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争取和平与发展。
9.1、垄断资本主义存在经济迅速发展和经济停滞两种趋势的根本原因是:垄断。
9.2、垄断资本依靠其垄断地位和实力使技术进步的:动力减弱了。
9.3、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允许范围内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可以在一定时期内延缓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冲突。
9.4、食利国是指:依靠资本输出进行剥削和掠夺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
9.5、私人垄断特别是国家垄断和国际垄断的出现: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
9.6、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持有垄断企业的小额股票表明:工人的雇佣劳动地位并未改变。
9.7、垄断资产阶级加强和维持政治统治的手段是:暴力镇压群众和推行改良主义。
9.8、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垄断资产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10.1、一定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是: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10.2、资本主义既创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又产生了运用这种武器的人,这是指:社会化的生产力和现代工人阶级。
10.3、共产主义社会的两个阶段是指: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
10.4、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10.5、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
10.6、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方式是:按劳分配。
10.7、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们的共同富裕和全面发展。
10.8、有计划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于不同部门实际上就是:合理配置社会资源。
10.9、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
10.10、配弟(政治政治学之父)——“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10.11、斯密——“看不见的手”理论。
【真题回顾】
1、世界经济的三大支柱性组织是(B )(江苏真题2008年A类)
A粮农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
C关税同盟、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
D粮农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
2、提出“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的是( A )(江苏真题2008年A类)
A威廉.配弟 B 亚当斯密 C大卫李嘉图 D卡尔马克思
3、一国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生产的各种最终产品和劳务按当年市场价格计算的价值总和,称为一国的( A )(江苏真题2008年A类)
A国内生产总值(GDP) B国民生产净值(NNP)
C国内生产净值(NDP) D国民生产总值(GNP)
4、中央银行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ABD )(江苏真题2008年A类)
A中央银行再贴现率 B公开市场业务
C发行股票 D存款准备金率
5、下列属于完全垄断市场的情形有( ACD )(江苏真题2008年A类)
A产业绝对集中度为100%,市场上只有一个提供产品的企业
B产业集中度高,市场被极少数大企业垄断
C不存在任何相近的替代产品
D进入壁垒非常高,其他企业进入该市场极为困难
6、长期金融工具包括(ABC )(江苏真题2008年A类)
A企业债券 B股票
C国库券 D银行承兑汇票
7、市场机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的前提是( A )(江苏真题2008年C类)
A 完备、统一的市场体系
B 计划与市场相结合
C 政府加强宏观调控
D 政府放弃宏观调控
8、社会总需求是指对一国总产出的意愿购买量,它包括(B )(江苏真题2008年C类)
A 企业需求、家庭需求和政府需求
B 居民消费需求、企业投资需求、政府购买需求和出口需求
C 劳动力需求、要素需求和科技需求
D 工资、利润和折旧
9、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的是(A )(江苏真题2008年C类)
A 欧盟 B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C 北美自由贸易区 D 东盟
10、市场机制主要有(ACD )(江苏真题2008年C类)
A 竞争机制 B 经营机制 C 价格机制 D 供求机制
科技部分知识
科技部分知识包括科技创新、科技前沿和科技常识,前两边内容涉及面较广,考点也较宽泛、松散,相关内容了解即可,科技常识部分的内容要重点掌握。
科技创新
技术创新
(1)创新 (部分内容与《综合基础知识》内容相近,故不再单独再作解析)
“创新”一词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于1912年引入到经济学中。按照熊彼特的观点,“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或供应函数,即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创新”是一个经济范畴而非技术范畴,它不仅是指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更是指把已发明的科学技术引入企业之中,形成一种新的生产能力。具体来说,创新包括五种情况:①引入新产品或使产品具有新特性(产品创新);②采用新的生产方法(工艺创新);③开辟新市场(市场创新);④获得或控制新的原材料或半制成品供给来源(资源开发利用创新);⑤实行新的产业组织方式或企业重组(体制和管理创新)。熊彼特提出的创新概念的含义是相当广泛的,它包含了一切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创新活动。不过,与技术直接相关的创新,即开发新产品和采用新技术是其创新思想的主要内容。
(2)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现代经济的增长主要不是通过要素投入增长获得,而是通过技术进步即要素生产率提高的途径实现的。事实上,早在1912年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就已提出,经济增长的过程是经济从一个均衡状态向另一个均衡状态的移动过程,虽然经济以外的力量如战争、自然灾害等也能打破旧的均衡,但是从经济本身的角度来说,只有创新才是打破旧的均衡并达成新的均衡的力量,也就是说创新导致了经济增长。此后,在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定量研究方面的测算证明,在美、日等先进工业国家,技术创新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最关键动力。
技术创新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有着重要意义:①技术创新导致了主导产业的更替、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新兴产业的涌现,而经济增长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然结果。②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拉动的关系。一方面,市场需求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源泉;另一方面,企业的技术创新又因增加了新产品的供给而推动市场需求。③技术创新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最后,技术创新也是提高出口竞争力,扩大对外贸易的关键。
(3)技术创新的分类
技术创新可以分为三种基本形式:①节约劳动型,即经过技术创新,在单位产品中,劳动要素投入的下降幅度比资本要素投稿的下降幅度要大;②节约资本型,即经过技术创新,在单位产品中,资本要素投入的下降幅度比劳动要素投放的下降幅度大;③中性创新型,即对于劳动密集型行业或产品,通过节约资本的技术创新,使劳动要素投入到所占比例较大的行业或产品;资本密集型行业或产品,则通过节约劳动的技术创新,使资本要素投入到所占比例较大的行业或产品。
根据创新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程度,可以将技术创新分为渐进型、质变型、技术系统变革型和技术-经济范式变革型四种类型。①渐进型创新是指一些渐进的、连续的小创新。重大创新需要许多渐进型创新的支持;②质变型创新一般是研究与发展部门精心研究的结果,常伴有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和组织创新,在一段时间内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③技术系统变革型创新将产生具有深远意义的变革,影响经济的多个部门,伴随新兴产业的出现;④技术-经济范式变革型创新也称技术革命,它既伴随着许多质变型创新群,又包含许多技术系统的变革,几乎影响到经济的每一个部门,可以导致技术与经济系统总体格局的变化。
(4)技术创新与发明等相关概念的区别:
技术创新与发明的区别。“创新”是一个经济范畴而非技术范畴,它不仅是指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更是指把已发明的科学技术引入企业之中,形成一种新的生产能力。
技术创新与纯科学技术活动的区别。是它对市场的强调。技术创新活动必须围绕着市场目标而进行,纯粹技术突破而没有市场价值的技术并不属于创新。欧洲协和飞机的开发失败主要是市场原因而非技术原因。缺乏市场性的科技成果不能叫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与技术革新的区别。技术创新与技术革新在英文中是同一个词,这主要是翻译问题。在我国,技术革新一般被理解为群众性的小改小革,小规模的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的区别。技术创新是技术进步的根源,当人们考虑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时,一般用技术进步来表示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
当今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与建设,不仅因为国家创新体系体现了技术创新的系统性,而且它反映了技术创新的国别差异,使各国技术创新政策的制定有了更科学和更有针对性的理论依据。
经济合作组织对“国家创新体系”所下的定义是,由公共和私人部门的各种机构组成的网络,这些机构的活动和相互作用决定着一个国家扩散知识和技术的能力并且影响着国家的创新业绩。技术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核心环节,此外,国家创新体系还包括(科学)知识创新、(科学、技术)知识的应用、传播和扩散等环节,与创新有关的各项制度环境也是该体系不可或缺的内容。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引入国家创新体系概念,这些年来也在实践中不断加强体系建设。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是由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及高校、技术创新支撑服务体系(包括技术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组成的网络。目前,各机构在创新能力和组织建设上都有了较大发展,但相互间的作用依然较弱,这表现为科学、技术、教育与经济发展相互脱节,缺乏有机结合,与创新活动有关的制度环境建设有一定程度的滞后。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从系统角度出发认识创新活动,结合本国国情和社会环境制定创新政策,并以加强各机构之间的联系和互动作为创新政策制定的原则。因此,它对解决我国当前创新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提高我国创新能力和创新业绩有着重要的作用。
“国家创新体系”(nationalsystemofinnovation或nationalinnovationsystem,有的译为“国家创新系统”),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90年代以来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的重要概念,它是对一些国家经济发展中所出现的某些共有现象的概括。
中国科学院借鉴国外对国家创新体系研究的成果和实际经验,结合世界知识经济发展的趋势和中国国情,于1997年提出了名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报告,提出了关于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国家创新体系是由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其主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大型企业集团和高技术企业为主)、科研机构(包括国立科研机构、地方科研机构和非赢利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等;广义的国家创新体系还包括政府部门、其他教育培训机构、中介机构和起支撑作用的基础设施等。”这个概念突出了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并举的地位。技术创新对于经济发展固然起着明显的决定作用,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只注重技术创新而忽略基础地位的知识研究和创新,那么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就可能失去有力的支撑。
目前,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已开展的主要工程有:①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知识创新工程》;②国家经贸委的《技术创新工程》;③科学技术部的《技术创新工程》;④教育部的《211工程》。
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是由创新资源、创新机构、创新机制和创新环境四个相互关联、相互协调的主要部分构成的。推进全国创新工作要充分发挥国家创新体系在合理配置创新资源,促进创新机构的互动与合作,完善创新活动的运行机制,保持创新活动与社会经济环境相协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促使创新活动真正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创新资源是创新活动的基础要素。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要把创新人才培养作为促进创新的核心资源,高度重视信息、知识及知识产权等战略性资源在创新活动中所起的关键性作用。
创新机构是创新活动的行为主体,是国家创新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必须充分激发各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促进各创新主体之间的相互协调与联合。创新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企业应逐步成为技术创新、知识应用和创新投入的主力;创新的关键要素是人,教育机构要为创新人才的培养、知识的创新和传播发挥基础作用;经济建设要转型,科技越来越成为现实的生产力,科研机构更需要为创新活动提供知识和技术的支撑;创新要符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充分发挥中介机构在技术与知识转移中的桥梁作用;创新需要政府对创新目标的引导和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及制定有利于创新的政策。
创新机制是保证创新体系有效运转的关键因素。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分配激励机制,有利于创新资源和要素流动与互动的公平竞争机制,保证创新活动客观、公正和科学进行的评价监督机制和促进创新体系建立的有效机制。
创新环境是维系和促进创新的保障因素。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要努力创造有利于创新的法律与法规、政府激励政策、信息网络、大型科研设施与创新基地等国内软硬环境,逐步形成能有效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国际互动外部环境。
科学前沿
1.物质结构
(1)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过程。
近百年来,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物理学家发现了电子、质子和原子核并逐步形成了原子模型,认识到原子是由原子核与核外运动的电子所组成。最初的认识是原子核由质子组成,一定数目的电子和相同数目的质子组成原子,不同电子数和不同质子数的原子构成不同的元素。
本世纪30年代,科学家们又陆续发现了中子、正电子。后来在宇宙线中又发现了u子、丌介子和奇异粒子。50年代以后,通过高能加速器又发现了大批新粒子。这里所说的“粒子”是指比原子核更小的下一个层次的微小颗粒。到目前为止,已发现的粒子有几百种,它们当中绝大多数在自然界中不存在,是在高能实验室里产生出来的。
按照目前近代物理研究的最新成果,物质的最小构成单元不再是分子、原子,而是夸克和轻子(电子是其中的一种)。人们对微观世界认识的尺度一下子深入到原来的十亿分之一。
(2)四种基本力。
人类迄今认识到:世界万物的千变万化,可归结为四种基本力,即引力、弱力、电磁力和强力的相互间作用规律。
弱力和强力在宏观世界中不能直接观察到,它们都是在很小的距离内才起作用,只有在微观世界即粒子间的相互作用中才显示出来。
弱力在中子及其他粒子衰变过程中出现,其强度比引力强,但比电磁力弱得多。
强力是夸克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其强度最大。这种力使夸克组合成强子。
每一种力都通过一种相应的粒子来传播。弱力的传播子是中间玻色子W+,W—和Z0;电磁力的传播子是光子;强力的传播子是胶子;引力的传播子由于作用太弱,极难探测到,至今尚未发现。
(3)粒子的种类。
根据作用力的特点,粒子分为强子、轻子和传播子三大类。
(4)高能加速器。
高能加速器是指粒子反应能在3吉电子伏以上的加速器。高能加速器是粒子物理研究的工具,形形色色的粒子靠它们来产生。
(5)对撞机的原理和类型。
对撞机同时加速两种粒子,使它们沿相反方向运动和得到加速,然后在固定的位置上发生碰撞。这样可以得到很高的有效作用能,而且不需要的粒子少,当然,技术难度要大得多。
目前世界上的高能加速器中对撞机占多数,有正—负电子对撞机、质子—反质子对撞机、质子—质子对撞机和电子—质子对撞机,最多的是正—负电子对撞机。我国在1988年建成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能量为5.6吉电子伏,规模较小,能量较低,但对撞亮度高,即对撞时产生新粒子的概率大,工作在粲夸克和,轻子的研究领域。西欧核子研究中心的LEP是当今世界上能量最高的正—负电子对撞机,能量为100吉电子伏,主加速器周长27公里。
(6)观测粒子的眼睛——探测器。
由高能加速器或对撞机产生的新粒子用大型粒子探测器来观测。将探测器安装在对撞机的粒子对撞区,尽可能把对撞点包围起来,以得到最大的接收立体角。所有大型粒子探测器都是多种探测器的组合体,原理相似,结构各异,规模不等。各种探测器的基本原理是使带电粒子在穿过物质时,由于电离效应、辐射效应等留下径迹,用电子学方法和计算机手段捕捉这些信息,再加以放大、分析处理,以得到粒子的能量、速度、动量等。
2.宇宙起源
宇宙发端于距今100多亿年前的大爆炸,起初不仅没有任何天体,也没有粒子和辐射,只有一种单纯而对称的真空状态以指数方式膨胀着(这种膨胀比后来弗里德曼模型中的膨胀剧烈得多,称为暴胀)。今天我们所知道的自然界中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即引力、强力、弱力和电磁力,那时是不可区分的。随着宇宙的膨胀和降温,真空发生一系列相变(如同水在降到零摄氏度时变成冰那样):在大爆炸后10-44秒,发生超统一相变,引力作用首先分化出来,但强、弱、电三种作用仍不可区分,夸克和轻子可以互相转变;到大爆炸后10—36秒,大统一相变发生,强作用同电、弱作用分离,物质和反物质之间的不对称性(即质子、电子等这类物质多于反质子、正电子之类反物质的现象)开始出现;10—10秒以后,弱电相变发生,弱作用和电磁作用分离,完成了四种相互作用逐一分化出来的历史。
从3分钟以后经过约70万年,宇宙的温度降到3000K,电子与原子核结合成稳定的原子(这个过程称复合),光子不再被自由电子散射,从此宇宙变得透明。又过了几十亿年,中性原子在引力作用下逐渐凝聚为原星系,原星系聚在一起形成等级式结构的星系集团。与此同时,原星系本身又分裂形成千千万万的恒星。恒星的光和热是靠燃烧自己的核燃料提供的。其后果是合成碳、氧、硅、铁这些早期宇宙条件下不能产生的重元素。在恒星生命即将结束时,它将通过爆发形式抛出富含重元素的气体和尘粒。这些气体和尘粒又构成新一代恒星的原料。在
某些恒星周围,冷的气尘会坍缩成一个旋转的薄盘。这些尘粒通过相互吸引碰撞粘合,最后形成从小行星到大行星的形形色色天体。
3.生命起源
(1)生命的本质。生命现象最本质的内容是自复制(可以自我繁殖)和自组织。DNA携带着决定蛋白质结构的遗传信息,是最重要的生物大分子。
(2)生命的起源,在还没有生命的地球上,由于自然的原因,通过化学作用,由简单的物质逐渐演变成复杂的物质,产生出多种有机物和大分子。也就是说,在自然选择下长期进化的生命系统出现之前,就存在着另外一种进化,即“化学进化”,这种化学进化的作用是造就一种分子型材料,这些分子型材料形成了氨基酸、糖等通用的“结构单元”,现存的生物就来自这些“结构单元”。化学进化大致包括四个阶段。①从无机小分子物质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②从有机
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高分子物质;③从有机高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④从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
从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这是生命起源过程中最复杂和最有决定性意义的阶段,它直接涉及原始生命的发生。目前,人们还不能在实验室里验证这一过程。不过,我们可以推测,有些多分子体系经过长期不断的演变,特别是由于蛋白质和核酸这两大主要部分的相互作用,终于形成具有原始新陈代谢作用和能够进行繁殖的原始生命。以后,80年代初,分子生物学家凯奇和奥特曼提出,RNA可能是最早出现的能自我复制的分子。根据化石记录,在45亿年前,即地球形成后的头10亿年内,出现了这种物质。1986年,瓦特提出了"RNA"世界这一术语,认为第一批诞生的生物体由简单自我复制的RNA分子组成,随着它们的进化,它们学会了合成蛋白质和脂类,前者可以帮助它们的复制,后者可以形成细胞壁或膜,最后这种RNA生物体产生DNA,起着一个更可靠的遗传信息库的作用,从而为生物的进一步进化打下了基础。
综上所述,地球上的生命大约起源于45亿年前。
4.人类起源
智力的进化和人类的起源是相互联系的。古人类学家和分子遗传学家正在对何时、何地和怎样从猿的系统分化出来并如何进化成现代人的问题,卷入一场论战。古人类学家以化石遗骸和人工制造物为证据,坚持认为现代人类是由其居住在世界各地的古老祖先进化而来的,这一进化历程历时数百万年。相反,分子遗传学家根据人类线粒体DNA谱系推断,当今人类所有各个种族共同的女性祖先,也就是人类始祖夏娃,其生存年代大约距今150万一180万年之间。
5.智力的本质
智力是指人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集中表现在反映客观事物深刻、正确、完全的程序上,往往通过观察、记忆、想象、思考、判断等表现出来。它是在掌握人类知识经验和从事实践活动中发展的,但又不等同于知识和实践。它是先天素质、社会历史遗产和教育的影响以及个人努力三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智能是人的内在智力和由智力外化的行为的总和。明斯基在《智力社会》一书中写道:“我们的智力包含了能使我们解决认为困难的问题的过程,智能是我们仍不了解的那些过程的统称。”智力包含在“知其然”中,而智能却表现在处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过程中。
人类大脑是已知的最复杂的组织结构。它有上千亿个神经细胞(神经元)。这个数字相当于整个银河系星星的数目。神经细胞之间通过突触相互联结。突触的结构和功能的发现,其重要性可以与原子和DNA的发现相提并论。因为原子的发现有助于回答物质是什么,DNA的发现有助于理解生命的本质,而突触的发现对于认识脑功能是至关重要的。假定每个突触有两个状态,那么,人脑中所包含的不同状态总数则为2的1015幂。这个数字大大超过了整个宇宙中的基本粒子(质子和中子)的总数(不超过21000)。作为进化的一种结果来看,人类大脑无疑是生物史上最伟大的成功之一。自然选择在脑的进化中起着一种智力筛选的作用,从而产生出愈来愈能胜任应付自然法则的大脑与智力。
6.复杂性问题(可以参见《综合基础知识》的部分章节)
本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计算机作为研究手段(而不仅仅是数值计算工具)的广泛应用,与理论、实验手段相结合,促成了非线性科学的建立。这方面研究的迅速进展,使人们对一些久悬不解的基本难题,诸如物理学的确定性描述和概率性描述的关系、湍流发生的机制、自然界有序和无序转变的条件等,有了新认识,并开始影响人类的自然观,促进人们从事物总体联系的角度去探索和把握自然界的复杂运动形式。
湍动的大气、奔腾的河流、被磁场束缚着的高温电离气体、大量原子结合起来的固体,都是典型的复杂系统,但认真观察这些系统中的运动状态时,除了发现人们预料的急剧变动的复杂运动形态外,还会发现与这些运动共存着在空间上局域、时间上寿命很长的规整结构,即相干结构,孤子就是一种特殊的相干结构。存在这种结构的原因,是非线性相互作用。
早在1834年,一位名叫罗素的英国工程师观察一条木船在运河中运动时,偶然看到在摇荡的船首挤出高约0.
孤波被重新记起并被命名为“孤子”,是本世纪60年代电子计算机广泛应用之后的成就。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和应用,使得科学家们敢于也可能去探索过去解析手段难于处理的复杂问题。
孤子是一维空间上的一种特殊相干结构,它之所以能长期局域化,是由于系统中的色散与非线性两种作用相互平衡的结果。它的出奇的稳定性与这些非线性系统具有无穷多守恒律密切相关。除孤子外,自然界还存着大量的其他相干结构,最引人注目的是各种尺度的涡旋,大者如木星上直径4万公里的大红斑,小者如只有几个纳米的晶体中的电荷密度波。它们与孤子相似之处在于空间上局域,时间上长寿,相当稳定,不同之处是它们在相互作用时并不严格保持形状不变,而是可以汇合、分裂。几个流体旋涡可集合成一个大涡,一个大涡也可以在强的外作用下被打碎。对这些结构形成机理的认识和相互作用的探索,仍是非线性科学的前沿。通过计算机模拟和实验室实验,对木星红斑的形成机理已有了较好的理解。
孤子和其他相干结构存在于用连续介质或流体方程来描述的系统中。与平面摆等只具有几个自由度的动力系统相比,流体系统实际上是具有无穷多自由度的复杂系统。然而正是在这个无穷维系统中却可以形成结构规整、相当稳定的孤子和涡旋,这表现了非线性作用的非同寻常之处。
与非线性作用在无穷多自由度的复杂系统中可以促成规整性的孤子的发现相呼应,非线性科学近20年来又从另一个极端向人民展示了在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上,由确定性方程描述的简单系统可以出现极为复杂的、貌似无规的运动——混沌,进一步动摇了牛顿以来占主导地位的“机械决定论”。
科技常识
科技常识是经济知识与科技知识部分的重点,以前在省考中每年有两分左右,而且基本都是《综合基础知识》上的内容,近年范围有所扩大,大家复习时务必注意。
一、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
1、科学
科学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通常提到的科学是指自然科学。
2、科学发展
历史上重大的科学革命有两次,第一次是发生在17世纪前后的牛顿力学为核心的近代科学革命。其主要内容还有哥白尼的日心说和拉瓦锡的氧化理论。近代科学在19世纪取得一大批成果,如道尔顿的原子论、门捷列夫的周期表、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和达尔文的进化论,后者称之为第二次科学革命。 (记住第一次科学革命的代表内容:日心说、氧化理论,就两个很好记,谐音法:太阳出来了,锡就会氧化,若出干扰项肯定在第二次科学革命中。)
现代科学革命由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拉开序幕。
(2008年江苏真题A类)
43、下列属于第二次科学革命取得的主要成果是( )
A拉瓦锡的氧化理论 B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
C道尔顿的原子论 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2004年江苏真题B类)
59、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科学革命发生在( )
A 16世纪前后 B 17世纪前后 C 18世纪前后 D 19世纪前后
(2004年江苏真题A类)
58、现代科学革命是由( )拉开序幕的。
A牛顿力学和哥白尼日心说 B道尔顿原子论和达尔文进化论
C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相对论 D系统论和耗散结构理论
二、技术与技术发展规律
1、技术
评价技术的标准是价值性标准,技术的的的判定问题是效用、效率、价值等性质的问题。
2、技术发展规律
近代以来人类经历了三次技术革命,以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以电力应用的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以电子计算机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也称为现代技术革命。
(2004年江苏真题C类)
29、人类经历的第一次技术革命的标志是( )
A蒸汽机 B电力应用 C A和B D计算机
3、现代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的合称。
现代科技从整体上一般分为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会做哪一门技术属于哪一类就行)
现代科学技术的特征是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结合。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发生质的突变,逐步成为决定生产力总体水平高低的首要因素。
文化是人类特有社会现象,从广义上说表现为人们在实践中创造的所有社会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特指精神文明。
三、技术创新(在科技创新部分已作了详细的介绍)
“创新”一词是熊彼特引入。“创新”是一个经济范畴而非技术范畴。创新分为五种情况,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市场创新,资源开发创新,体制和管理创新。(注意后两个,易出选择混洧)
技术创新的实质:将新技术所具有的新观念、新设想、新方案和新模式产品化、商品化,并在市场上获得成功,从而最终实现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其特征:市场性、创造性,综合性。
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注意联系当前时尚的话题——创新型国家建设)
根据创新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程度,可以将技术创新分为渐进性,质变型,技术系统变革型和技术-经济范式变革型四种。(注意区别,选择易考,尤其是后三个:质变型是产业结构的变化,技术系统变革性是新兴产业出现,最后一个是——总体格局的变化。)
一般认为,技术创新是发明成果在商业上的首次应用或商业化。
技术创新政策的一个核心任务是要减少或者克服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作为一种技术创新政策工具的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是承担技术创新风险的企业家的培训基础。
(2005年江苏真题C类)
20、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是( )。
A成为承担风险的企业家的培养基础 B一般都在高技术领域
C用人机制灵活 D进人和退出容易
技术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核心环节。
璧尘补充内容:
涛哥在嫦娥探月工程庆功大会上讲话。
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的成功,是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飞行取得成功之后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座里程碑,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奔月梦想,开启了中国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奥秘的时代,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这是我国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取得的又一标志性成果,是中华民族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征程上实现的又一历史性跨越,是中华民族为人类和平开发利用外层空间作出的又一重大贡献。
必须坚持自主创新,着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特别是战略高技术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四、可持续发展(这部分内容比较重要,要联系十七大报告中的相关内容)
国际社会对发展的认识的四个阶段:发展的经济观、发展的社会观、发展的文化观、发展的生态观。(选择)
可持续发展的正式提出: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我们共同的未来》。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首脑会议通过《21世纪议程》,表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人类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共同选择。
可持续发展的子系统:
基础系统:关键点是资源的利用与耗费不超过环境潜在的恢复能力。
智力系统。
环境系统。
动力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消费模式是一种“循环消费”。
过程系统。
中国21世纪议程
1994年,我国制订了《中国21世纪议程》,标志着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中国的既定的战略。
(2004年江苏真题C类)
30、我国制定《中国21世纪议程》的时间是( )
A 1992年 B 1993年 C 1994年 D 1995年
【补充材料】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其核心是节约使用能源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单选)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种以人与自然的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合理进行功能划分、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的社会体系。(多选)
环境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的高效率的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通过对传统行业的技术改造,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的消耗…………。
涛哥十七大报告中有关科学发展观的阐述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五、当代科学技术
㈠复杂性科学
1、复杂性科学的涵义。当代复杂性科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主要研究复杂系统和复杂性,其中典型的系统或现象有混沌、分形、复杂适应性系统等。非线性、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是复杂性的根源。复杂性科学被称为“21世纪的科学”。
2、复杂性科学的应用案例。
A海岸线测量与分形理论;B金融突发事件的复杂性;C流行病研究的复杂性。
(2004年江苏真题B类)
60、SARS病毒研究属于( )。
A现代生物技术 B绿色技术 C信息技术 D复杂性科学
㈡现代生物技术
现代生物技术是以20世纪70年代DNA重组技术的建立为标志的,它是一门集生物学、工程学、医学、数字、计算机科学、电子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的综合性学科。
现代生物技术主要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
1、基因工程。又称DNA重组或分子水平的杂交。如克隆羊多莉。
(2004年江苏真题A类)
60、现代生物技术是以( )的建立为标志的。
A DNA重组技术 B细胞工程 C酶工程 D发酵工程
2、细胞工程。
3、酶工程。
4、发酵工程。如抗生素、氨基酸、味精等。
㈢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主要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手段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显示信息、分配信息。包括:
1、传感技术;
2、计算机技术:(了解第五代计算机又称智能机,第六代电子计算机又称为神经网络计算机)。
3、通信技术;
4、网络技术。网络是交流信息、传播信息、共享信息的通道和手段;计算机与通信技术和融合形成了“多媒体通信网络”,实现“多媒体通信网络”的技术称为“网络技术”。
5、信息产业。狭义的信息产业仅指电子信息产业;广义的信息产业技术大体包括信息(知识)内容提供业、信息设备制造与服务业、软件与系统集成和服务三大部门。
(2008年江苏真题A类)
22、信息技术是指
A信息的获取技术 B信息的获取、传递技术
C信息的获取、传递和处理技术 D信息的加工处理技术
(2004年江苏真题A类)
59、网络技术是由( )。
A传感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融合形成 B通信技术构成
C计算机技术构成 D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融合形成
璧尘补充材料:
十一五规划中指出: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㈣新能源技术
新能源是指那些正在开发利用、尚未普通使用的能源,包括核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及生物能等。
(2005年江苏真题C类)
19、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新能源技术的是( )。
A核电站 B长效碱性电池 C风力机 D潮汐发电机
㈤新材料技术
新材料是指那些新出现或已在发展中、具有传统材料所不具备的优异性能的特殊功能的材料。
(2008年上海真题)
105、高分子材料以高分子化合物为基础,其结构决定其性能,对结构的控制和改进,可获得不同特性的高分子材料。高分子材料独特的结构和易改性、易加工特点,使其具有其他材料不可比拟、不可取代的优异性能,从而广泛运用于科学技术、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并已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衣食住行用各个方面不可缺少的材料。下列属于现代高分子材料的是(A C)
A工程塑料 B 钛合金
C化学纤维 D普通陶瓷
㈥海洋技术
㈦空间技术
空间技术是研究和解决如何使用空间飞行器(又称航天器)进入外层空间并在那里有效工作、探索、开发和利用外层空间以及地球以外天体的综合性工程技术。空间技术主要由三部分组织,即运载火箭、空间飞行器(航天器)以及地面发射和调控系统。
空间技术的运用:卫星通信、广播、卫星导航定位、资源调查和测绘、气象与灾害预报、军事应用。
(2005年江苏真题C类)
18、以下各项中,属于空间技术的是( )。
A探空气球 B.人工降雨 C卫星通讯 D大气环流探测
㈧纳米技术
纳米科学与技术是21世纪的高新技术。是探索在纳米尺度物质运动的新现象和新规律,进而通过对物质反应、传输和转变的控制来创造新的材料、器件,充分发挥它们的特殊的功能。
纳米技术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已延伸到原子、分子水平,标志着人类科学技术已进入一个新的时代——纳米科技时代。
纳米科技是指0.1—100纳米尺度内研究电子、原子和分子运动规律、特性的高新技术学科。
(2005年江苏真题A类)
35、纳米是一种( )。
A水稻的转基因品种 B粒子 C时间单位 D长度单位
㈨激光技术
自然界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发光方式,一种叫自发发射,另一种叫受激发射。
1960年,美国休斯公司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
㈩绿色技术
绿色技术是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的技术,有助于协调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
绿色技术有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环境立法与管理;第二个层次是清浩生产;第三个层次是环境污染控制;第四层次是发展绿色产品。
绿色技术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生态农业。
绿色科技在概念上扩大了绿色技术的范畴。它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资源的合理开发、综合利用与保护;二是发展清洁生产技术和无污染的绿色产品;三是提倡文明、适度和消费和生活方式。
(2005年江苏真题B类)
37、“有助于保护环境、节约能源、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技艺、方法的总称”叫做( )。
A纳米技术 B绿色技术 C新材料技术 D新能源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