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公教育旗下网站-【考考公务员网】(www.kkgwy.com)更简洁易记!

考考公务员网

首页 > 综合知识 > 公共基础

公共基础

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经济学:第三节资本与剩余价值

2014-02-15 20:21:12公共基础134 收藏
[!--smalltext--]

一、货币转化为资本
1.货币和资本的区别
商品交换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产生了货币,而货币正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一个人要成为资本家,首先手中必须有一定数量的货币。但是,决不能由此引申出货币就是资本。作为商品交换媒介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孤立地、静止地看,是看不出区别的。只有在它们的运动中,才能加以区别:
(l)形式上的区别。当货币只单纯是流通媒介时,它的流通公式是:商品一货币一商品。用符号表示W一G一W。在这个简单商品流通的公式中,起点和终点都是商品,媒介物是货币;当货币作为资本使用投入流通时,它的流通公式是:货币一商品一货币。这个公式的起点和终点都是货币,商品则充当了媒介物的作用。
(2)本质区别。作为商品流通公式,是商品生产者先出卖自己的商品,换得货币,然后再用货币换取自己所需要的商品,货币在这里只起着交换的媒介作用;交换的起点和终点是两种不同的商品,这反映出整个流通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商品生产者要换取自己所需要的使用价值。一旦目的达到,流通过程即告结束。资本的流通公式与此不同。这一公式是资本家先用货币购买商品,然后再用商品换取货币。交换的起点和终点都是货币。它表明资本家把货币投入流通的目的就是要获取更多的货币,这个增殖额或超过原价值的余额叫剩余价值。由此可见,货币正是在这种特殊运动中变成资本的。一般的货币只是充当商品流通的媒介,而当作资本的货币能够带来剩余价值。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能否带来剩余价值,资本就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和劳动力商品价值的内容
劳动力是一切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但是,劳动力成为商品却不是历来就有的。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①劳动者必须有人身自由,否则就不可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②劳动者必须丧失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来源。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可以间接地由生产这些生活资料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来决定。这些生活资料包括:①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②为延续劳动力养育子女所必需的生活资料;③为提高和发展劳动力所必需的教育和训练的耗费。在社会必要劳动限度内,这三部分生活资料的价值总和决定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但是,应该指出,决定劳动力商品价值所包含的生活资料的范围和内容,在各个国家和不同历史时期是不同的。因此,劳动力的价值规定包含着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1.资本的本质
在现实生活中,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如货币、机器、厂房、原料、商品等,但这些物不能说它们在任何时候都是资本,只有当它们成为资本家榨取工人剩余劳动的手段时,才成为资本。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生产关系。
资本的主要特征有:①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②资本是一种运动;③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体现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范畴。
2.剩余价值的本质和来源
剩余价值的本质就是雇佣工人创造的新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它直接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劳动时间实际分为两部分: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与之相对应,劳动也分为两部分: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工人用于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叫必要劳动时间,在这个时间内耗费的劳动叫必要劳动。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叫剩余劳动时间,在这个时间内耗费的劳动叫剩余劳动。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所以,剩余价值的源泉是工人的剩余劳动。
3.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这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首先,无论哪种方法都延长了劳动时间,提高了对工人的剥削程度,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其次,绝对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产生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的起点。第三,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生产技术不变的条件下采用的,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则是以生产技术变革为条件的。因此,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早期以手工劳动为主时期的主要方法。随着手工劳动转向机器生产,新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越来越成为加强剥削的主要方法。
4.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
资本家为了进行生产,必须把资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购买生产资料,一部分购买劳动力。由于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马克思把它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分别用。和v表示。
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借助于工人的具体劳动,把原有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价值量没有发生变化,叫做不变资本;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由劳动力的使用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使预付资本价值量发生了变化叫做可变资本。
马克思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①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通过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说明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而只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因此,工人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惟一源泉。②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这种剥削程度用剩余价值率表示。
三、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
1,工资的本质
工人在市场上出卖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不能把劳动与劳动力混为一谈。劳动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它不是商品,没有价值,也没有价格。劳动力作为商品,同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劳动力的价值与劳动力的使用所创造的价值是两个不同的量,两者的差额就是剩余价值。工资在现象上表现为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使得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具有了隐蔽性。因此,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在本质上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2.工资的形式
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工资有两种基本形式,即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计时工资是按照工人的劳动时间支付的工资。例如,小时工资、日工资、周工资、月工资,等等。计件工资是按照工人所完成的产品数量或工作量支付的工资。计件工资是以计时工资为基础的。因为每件产品的计件单价等于工人一天的劳动力价值或计时工资除以工人每天完成的产品数量。
3.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
工资有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之分。名义工资是指以货币数量表现的工资。实际工资是指工人得到的货币工资所能购买到的物品和服务的数量。名义工资不能准确地反映工人的实际生活水平。即使名义工资不变,由于物价上涨和税收加重等原因也会使实际工资下降。如果名义工资的增长幅度小于物价上涨的幅度,同样会使实际工资下降。只有当名义工资的增长速度快于物价的上涨速度时,实际工资才会上升。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实际工资有上升的趋势。这是因为:①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工人的生活资料的范围和数量在扩大和增加,从而使实际工资上升;当劳动力供不应求时,也会使工资水平提高;③工人阶级为提高工资而进行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