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省情省况
地理:
浙江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东临东海,南接福建,西与江西、安徽相连,北与上海、江苏接壤。境内最大的河流钱塘江,因江流曲折,称之江,又称浙江,省以江名,简称"浙"。省会杭州。浙江省东西和南北的直线距离均为450公里左右,陆域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为全国的1.06%,是中国面积最小的省份之一。浙江地形复杂,山地和丘陵占70.4%,平原和盆地占23.2%,河流和湖泊占6.4%,耕地面积仅208.17万公顷,故有"七山一水两分田"之说。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大致可分为浙北平原、浙西丘陵、浙东丘陵、中部金衢盆地、浙南山地、东南沿海平原及滨海岛屿等六个地形区。省内有钱塘江、瓯江、灵江、苕溪、甬江、飞云江、鳌江、京杭运河(浙江段)等八条水系;有杭州西湖、绍兴东湖、嘉兴南湖、宁波东钱湖四大名湖及人工湖泊千岛湖。
气候:
浙江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处于欧亚大陆与西北太平洋的过渡地带,该地带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浙江大陆总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境内地形起伏较大,浙江西南、西北部地区群山峻岭,中部、东南地区以丘陵和盆地为主,东北地区地势较低,以平原为主;全省大陆面积中,山地丘陵占70.4%,平原占23.2%,河流湖泊占6.4%。浙江海岸线全长2253.7公里,沿海共有2161个岛屿,浅海大陆架 22.27万平方公里。受东亚季风影响,浙江冬夏盛行风向有显著变化,降水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由于浙江位于中、低纬度的沿海过渡地带,加之地形起伏较大,同时受西风带和东风带天气系统的双重影响,各种气象灾害频繁发生,是我国受台风、暴雨、干旱、寒潮、大风、冰雹、冻害、龙卷风等灾害影响最严重地区之一。浙江气候总的特点是:季风显著,四季分明,年气温适中,光照较多,雨量丰沛,空气湿润,雨热季节变化同步,气候资源配制多样,气象灾害繁多。浙江年平均气温15~18℃,极端最高气温33~43℃,极端最低气温-2.2~-17.4℃;全省年平均雨量在980~2000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 1710~2100小时。
人口与民族:
据1%人口抽样调查,2005年年末全省常住人口4898万人,比上年增长1.97%。其中,男性人口2484.8万人,女性人口2413.2 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50.7%和49.3%。全年出生人口54.37万人,出生率11.10‰;死亡人口29.78万人,死亡率为6.08‰;全年净增人口24.59万人,自然增长率为5.02‰。
浙江曾出现1950~1958年和1962~1973年两次人口出生高峰,以及因周期性反弹而出现的1986~1995年的人口出生回升,即第三次人口出生高峰。第一次高峰持续9年,共出生744.3万人,年平均出生82.7万人;第二次高峰持续12年,共出生1124.4万人,年平均出生 93.7万人,其中1963年出生112.1万人,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达到40.71‰和32.81‰。从1950~1982年的33年中,全省共出生2662.1万人,年均出生80.7万人,总人口由2083.1万人增加到3924.3万人,增长了88.39%,年平均递增1.94%。
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全省总人口为4593.06万人,其中男性人口2358.15万人,占51.34%;女性人口2234.91 万人,占48.66%,性别比为(以女性人口为100,男性人口对女性人口的比例)105.51。全省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829.29万人,占 18.06%;15~64岁的人口为3353.92万人,占73.02%;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40986万人,占8.92%。全省人口中,汉族为 4553.53万人,占99.14%;各少数民族人口为39.54万人,占0.86%。与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了430.20 万人,增长10.43%;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18.26万人,增长85.81%。全省人口密度为451人/平方公里。
浙江省属少数民族散杂居省份,少数民族人口总量不多,但民族成分较多。据“五普”统计,我省少数民族达53个(仅缺德昂族和保安族),比“四普”时增加了4个。少数民族人口总数达39.97万人,比“四普”时增加了18.26万人,增长85.84%。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全省总人口和全国少数民族的增长速度。人口数在万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7个:畲族(170993人)、土家族(55310人)、苗族(53418人)、布依族(21457人)、回族(19609人)、壮族(18998人)、侗族(17960人)。
世居浙江省的少数民族是畲族、回族和满族等,其他少数民族大多是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因工作、经商或婚嫁而落户浙江的。浙江省少数民族以畲族人口为多数,农村人口为主体,具有大分散和小聚居结合的特点,分布状况:温州市(28.63%)、丽水市(19.42%)、杭州市(11.37%)、金华市(9.26%)、宁波市(8.53%)。其他6个市合计仅占22.79%。设有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地方——景宁畲族自治县,并设有18个畲族乡(镇),少数民族人口占30%的行政村有400多个。 18个畲族乡(镇)是:丽水市老竹畲族镇、丽新畲族乡,云和县雾溪畲族乡、安溪畲族乡,遂昌县三仁畲族乡,龙泉市竹垟畲族乡,松阳县板桥畲族乡,苍南县凤阳畲族乡、岱岭畲族乡,泰顺县司前畲族镇、竹里畲族乡,文成县西坑畲族镇、周山畲族乡,平阳县青街畲族乡,武义县柳城畲族镇,兰溪市水亭畲族乡,龙游县沐尘畲族乡,桐庐县莪山畲族乡。18个畲族乡(镇)总人口为162568人,其中畲族36368人。景宁畲族自治县和18个畲族乡(镇)的少数民族人口共 5.23万人,只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少数民族人口性别比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人口年龄结构相对年轻,老龄化程度也低于全省总水平,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全省现有少数民族干部5900多人,占干部总数的0.55%。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族际交流日益增多,少数民族外来人口、流动人口呈快速上升趋势,城市民族工作已成为浙江省民族工作新的重点。
自然资源:
浙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适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937亿立方米,按单位面积计算居全国第4位,但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2004立方米,低于全国人均水平。
浙江是我国高产综合性农业区,茶叶、蚕丝、水产品、柑橘、竹制品等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森林覆盖率达59.4%,居全国前列。树种资源丰富,素有"东南植物宝库"之称。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有123种动物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浙江矿产资源以非金属矿产为主。石煤、明矾石、叶蜡石、水泥用凝灰岩、建筑用凝灰岩等储量居全国首位,萤石居全国第2位。浙江海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海岛有3061个,是全国岛屿最多的省份,其中面积495.4平方公里的舟山岛为我国第四大岛。海岸线总长6486.24公里,居全国首位,其中大陆海岸线2200公里,居全国第5位。岸长水深,可建万吨级以上泊位的深水岸线290.4公里,占全国的1/3以上,10万吨级以上泊位的深水岸线105.8公里。东海大陆架盆地有着良好的石油和天然气开发前景。浙江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素有"鱼米之乡、丝茶之府、文物之邦、旅游胜地"之称。全省有重要地貌景观800多处、水域景观200多处、生物景观 100多处。人文景观100多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特色明显,知名度高。
经济:
(综合实力)
初步核算,2005年,浙江全省生产总值1336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4%,“十五”时期年均增长13.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73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714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5345 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12.3%和14.9%,“十五”时期年均分别增长3.6%、14.0%和13.7%。2005年,第一、二、三产业对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1.0%、55.0%和44.0%。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由上年的7.0∶53.6∶39.4和2000年的 10.3:53.3:36.4变化为6.5:53.5:40。全省人均生产总值27552元,比上年增长10.8%,“十五”时期年均增长11.7%。经初步测算,在全省生产总值中,公有制经济增加值3809亿元,占28.5%,比上年下降1.2个百分点;非公有制增加值9556亿元,占71.5%,比上年上升1.2个百分点。其中个体私营经济增加值7618亿元,占57%,比上年上升1个百分点。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3%(见表1),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3.0%;居住类价格上涨4.4%。商品零售价格上涨0.9%。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3%。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5.4%。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0.3%。房屋销售价格上涨8.4%。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实现利润1072.8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十五”期间年均增长 22.3%。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56.3亿元,比上年下降3.7%;集体企业31.0亿元,增长11.5%;股份制企业111.4亿元,下降 4.7%;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278.4亿元,增长11.8%;私营企业306.5亿元,增长21.9%。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97.8%,比上年提高 0.1个百分点。列入国家考核的7项经济效益指标综合指数为156.6,比上年提高0.6点。 全年建筑业增加值803.9亿元,比上年增长6.7%,“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3.5%。全年资质以上建筑企业利润总额120亿元,比上年增长20.4%;税金总额140亿元,增长18.8%。
(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652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增幅比上年回落5.1个百分点,“十五”期间年均增长26.3%。其中,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6270亿元,比上年增长18.5%,增幅比上年回落8.5个百分点。非国有投资4313亿元,增长13.9%,占全社会投资的64.8%。
在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20.2亿元,比上年增长35.4%,第二产业投资2960.6亿元,增长21.2%。其中工业投资2942.5亿元,增长22.4%。在工业投资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投资比上年下降23.0%,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比上年增长24.0%,分别比上年回落53.7和66.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3289.3亿元,增长16.1%。
全年限额以上投资项目21317个,比上年增加3007个。其中,新开工项目12447个,增加2272个。建成了杭千、甬金高速公路部分路段等一批重点项目。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454.5亿元,比上年增长12.3%,“十五”期间年均增长36.5%。商品房销售额1083亿元,比上年增长24.7%,其中销售给个人增长26.3%,所占比重为95.6%。
(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32亿元,比上年增长 14.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2%,“十五”期间年均实际增长12.6%。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3047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585亿元,增长12.4%。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4021亿元,增长14.1%;餐饮业零售额533.2亿元,增长 17.8%;其他行业零售额77.7亿元,增长0.1%。
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销售额中,汽车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9.7%,通信器材类增长9.1%,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30.1%,服装类增长23.9%,家具类增长5.2%,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19.7%,石油及制品类增长 30.1%,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11.3%,家用电器类增长9.0%。
年末全省共有商品交易市场4008个,比上年减少41个。其中,超十亿元的市场120个,超百亿元的市场10个,分别比上年增加6和1个。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7173亿元,比上年增长12.4%,市场成交额连续15年列全国第一。
(对外经济)
全年进出口总额107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6.0%,“十五”期间年均增长31.0%。其中,出口768亿美元,进口306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2.1%和13.0%,“十五”期间分别年均增长31.6%和29.5%(见表5)。
全年批准设立外商直接投资企业3396个,比上年下降11.2%;合同金额161.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8%;实际使用金额77.2亿美元,增长15.6。
全年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对外设计咨询完成营业额17.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4%。批准境外投资企业435家,总投资2.0亿美元,其中中方投资1.7亿美元,分别增长15.1%、16.7%和10.5%
(交通运输、邮电和旅游)
全年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增加值820.3亿元,比上年增长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