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省情概况
湖北省简称鄂。位于长江中游、洞庭湖之北,春秋战国时为楚国地,宋时为荆湖北路,元属湖南江北行省,清置湖北省。湖北省现有12个省辖市、1个自治州、38个市辖区、24个县级市(其中3个直管市)、37个县、2个自治县、1个林区。全省面积18万多平方千米。省会武汉
地理:
湖北省地处长江中游,因在洞庭湖以北而得名,居东经108°21ˊ~116°07ˊ,北纬29°05ˊ~33°20ˊ之间。
湖北东连安徽,南界湖南、江西,西部与重庆市接壤,北接河南,西北和陕西毗邻,东西长约740.6km,南北宽约470.2km,版图面积约18.59×104 km2,约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1.95%。湖北地处中国地貌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地势为西高东低,西、北、东三面环山,外高、内低,向南敞开, 形成一个不完整的盆地。大巴山脉在本省境内的最高峰—神农顶的海拔3105.4m,为华中最高峰,有“华中屋脊”之称。
湖北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根据海拔高度、形态特征,全省地貌可划分为平原、岗地、丘陵、山地4种类型,分别占19.87%、13.16%、22.59% 和44.38%(《湖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办公室,1998)。湖北省地处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北段,北部接近我国北亚热带的北界,南跨越中亚热带的北界。处于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光能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降水丰沛、雨热同季等特点。由于境内地形结构复杂,导致地区气候差异较大,形成一些各具特点的小气候区域(中国自然资源丛书编撰委员会,1995)。湖北省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充沛,属于湿润带,局部地区甚至属于多雨地带。因而河流水源补给充足,境内以长江、汉江为骨干,接纳了省内干余条中小河流。长江从重庆巫山县入境,浩荡东流,横贯全省,至黄梅县出境长达1061km。汉江自陕西蜀河口入境,由西北向东南斜贯省内,于汉口汇入长江,省境长878km,是湖北省第2大河流。省内河长在5km以上的中小河流共有1193条,总长度达35130km,通航里程10000余公里。全省水资源数量较为富裕,但因受水气来源和地形条件的影响,地区分布不均,各地丰歉程度不一。
湖北成土的自然地理和生物气候条件复杂、成土母质多种多样,因而土壤类型繁多,表现出南北过渡地区特征。全省土壤分可分为11个土类,土属137个,土种455个。
气候:
湖北地处亚热带,位于典型的季风区内。全省除高山地区外,大部分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光能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降水充沛,雨热同季。全省大部分地区太阳年辐射总量为85-114千卡/厘米2 。多年平均实际日照时数为1100—2150小时。其地域分布是鄂东北向鄂西南递减,鄂北、鄂东北最多,为2000—2150小时;鄂西南最少,为1100 —1400小时。其季节分布是夏季最多,冬季最少,春秋两季因地而异。全省年平均气温15-17℃,大部分地区冬冷、夏热,春季温度多变,秋季温度下降迅速。一年之中,1月最冷,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2-4℃;7月最热,除高山地区外,平均气温27-29℃,极端最高气温可达40℃以上。全省无霜期在 230-300天之间。
各地平均降水量在800—1600毫米之间。降水地域分布呈由南向北递减趋势,鄂西南最多达1400—1600毫米,鄂西北最少为800—1000毫米。降水量分布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一般是夏季最多,冬季最少,全省夏季雨量在300—700毫米之间,冬季雨量在30— 190毫米之间。6月中旬至7月中旬雨量最多,强度最大,是湖北的梅雨期。
人口: 2005年年末,湖北省总人口为6031万人,其中常住人口为5710万人。总人口与2000年底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总人口5960万人相比,增加71万人,增长1.2%。全省人口中:
(跨省外出人口:)跨省外出半年以上流动人口 336万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跨省外出半年以上流动人口增加20万人;
(城镇人口构成:)居住在城镇的人口2466.7万人,占总人口的43.2%;居住在乡村的人口3243.3万人,占总人口的56.8 %。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了3.0个百分点;
(性别构成:)男性为 3126.47 万人, 占总人口的51.84 %; 女性为2904.53 万人,占总人口的48.16 %。
(民族构成:)汉族人口为5748.75万人,占总人口的 95.32%;各少数民族人口为282.25万人,占总人口的4.68 %;
(受教育程度:)具有大学及以上程度的人口为 272.9万人,高中程度的人口为727.5万人,初中程度的人口为 2089.9万人,小学程度的人口为1718.7万人;
(家庭户人口:)全省共有家庭户1769.27万户,家庭户人口 5944.76万人。城镇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28 人,农村为3.42 人。
全省17个市、州(含省直管市和神农架林区)的人口分布情况:其中人口最多的是武汉市:858.0 万人,其次是黄冈市:673.4万人,人口最少的是神农架林区:7.2万人。
(人口分布:)全省17个市、州(含省直管市和神农架林区)的人口分布情况:
地 区 常住人口(万人)
武汉市 858.0
黄石市 239.9
十堰市 325.7
宜昌市 404.9
襄樊市 546.2
鄂州市 102.8
荆门市 285.3
孝感市 470.3
荆州市 590.8
仙桃市 138.5
咸宁市 253.6
随州市 224.2
恩施州 352.2
潜江市 94.8
天门市 142.0
神农架林区 7.2
民族:
湖北省少数民族基本情况: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显示,湖北省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为257.97万人,共有53个少数民族成份(缺乌兹别克族、德昂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4.4%。人口在万人以下、千人以上的民族有9个:壮族、白族、朝鲜族、畲族、彝族、藏族、瑶族、维吾尔族、布依族。人口在千人以下、百人以上的民族有10个:黎族、土族、京族、仡佬族、羌族、锡伯族、仫佬族、哈尼族、傣族、纳西族。百人以下的民族有28个:水族、东乡族、佤族、高山族、撒拉族、僳僳族、毛南族、哈萨克族)、达斡尔族、塔吉克族、拉祜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独龙族、景颇族、普米族、赫哲族、布朗族、鄂伦春族、珞巴族、门巴族、裕固族、柯尔克孜族、怒族、保安族、塔塔尔族、阿昌族、基诺族。
我省是全国8个既有自治州又有自治县的省份之一。少数民族主要分布: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9.2万人)、宜昌市(43.5万人)、武汉市(5.4万人)、荆州市(3.3万人)、荆门市(1.5万人)和十堰市(1.3万人)。1个自治州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个自治县是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全省散居少数民族聚居区有10个民族乡镇。即:钟祥市九里回族乡、洪湖市老湾回族乡、仙桃市沔城回族镇、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松滋市卸甲坪土家族乡、宜都市潘家湾土家族乡、神农架下谷坪土家族乡、恩施市芭蕉侗族乡、宣恩县晓关侗族乡、宣恩县长潭河侗族乡。有11个民族村(居委会)。即:郧县杨溪镇清凉寺沟回族村、襄樊市友谊街居委会、竹山县城关镇东门回族村、枣阳市顺城回族民族村、石首市槐树堤回民居委会、郧县南化镇马纵岭村、襄阳县双沟镇双北回族村、房县化龙镇长望回族村、丹江口市三官殿办事处马湾回族村、枝江市江口镇回族镇、鹤峰县三家台蒙古族村)。全省民族自治地方区域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6。湖北少数民族呈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格局,除土家、苗、侗族主要聚居在自治地方外,约有15万少数民族散居在全省各地,其中回族主要散居杂居在武汉、襄樊等大中城市以及鄂西北和江汉平原的一些乡镇。湖北民族地区均属武陵山区,是我国中西两个经济带的结合部,自然资源丰富,是湖北振兴崛起战略后方。湖北民族自治地方的10个县市,其中有9个属全国重点贫困县,有6 个属全省特困县市,需要国家和省予以重点扶持。
教育:
2004年湖北省教育系统在高等教育工作中注重规范管理、提高质量,在基础教育中注重巩固成果、建立机制,在职业教育工作中注重加强统筹、积极扶持,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发展,圆满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2004年,全省有各级各类学校2.27万所,在校学生1178万人,教职工69.4万人,教育人口占全省人口的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