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情省况---中国西部的经济大省
四川经济开发较早,历史上就以畜牧农耕、凿井煮盐、养蚕织锦著称。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四川省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各个方面发生深刻巨大变化,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2005年,四川本地生产总值(GDP )达7385.1亿元,列全国第10位,西部第1位。地方财政收入列全国第9位,西部第1位。四川经济总量占西部地区总和的22.1%,在西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四川经济总量居全国前列,是中国西部经济大省,主要经济指标均居西部第一位,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处于重要地位。经济结构不断提升,一、二、三次产业的比例达到20.7:41.4:37.8,民营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7%.
一、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
四川工业规模较大,门类基本齐全。发电量、天然气、钢、水泥、平板玻璃、化肥、农药、丝、原盐、啤酒、彩电等产品产量均名列西部第1位。机械、电子、冶金、化工、建筑、建材、食品、医药、皮革等行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2005年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2512.6亿元,占本地生产总值(GDP)34%。
长虹集团公司、五粮液集团公司、攀钢集团公司、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希望集团等一大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闻名国内外。名优产品畅销全国,•远销世界。
二、中国重要的粮油基地
四川的粮食产量历来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7%左右。2005年,四川全年粮食总产量3409.2万吨,列全国第3位,西部第1位,占全国的6.6,西部的23.9;油料产量232.3万吨,列全国第5位,西部第1位。
三、全国畜牧业生产大省
养猪业是四川农村经济的一大支柱,生猪数量位居全国首位,出栏数、猪肉产量及省际猪肉贸易量,均占全国10%左右。2005年生猪出栏8764.3万头,猪肉产量652.4万吨,列全国第1位,西部第1位。猪牛羊肉产量739.7万吨,列全国第2位,西部第1位。
四、经济作物和中药材之乡
四川经济作物油菜籽、甘蔗、茶叶、柑橘、蚕丝产量居全国前列;银耳、生漆、毛竹等产品享誉个国;林副产品油桐、生漆产量分居全国第一、二位;还盛产白蜡、棕片、竹类、木耳、黄花、花椒等。
四川又是“中药材之乡”,中药材驰名中外,中药材产量占全国的1/100大宗药材有贝母、虫草、天麻、黄连、川芎、麝香等40种以上。
五、西部最大市场和物资集散中心
四川商业机构门类齐、网点分布广、覆盖面积大,是全国的商贸大省。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81.4亿元,列全国第7位,西部第1位。国务院确定了把省会成都建成中国西南的商贸、科技、金融中心,交通、通讯枢纽,使成都的发展日益加快。新会展中心落成,城市地铁奠基开工,新增数条国际航线等,年年有新进展。
六、中国西部投资热土
以我国加入WTO和西部大开发为标志,四川利用外资工作取得很大成绩,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2005年全省实际利用外资达11亿美元,同比增长11%。截至2006年6月,落户四川省的境外世界500强企业已增至116家。“十五”期间,全省实际利用外资51.9亿美元,比“九五”时期增长13.4%占改革开放以来全省累计利用外资的40.3%.
对外经济合作取得新成效。2005年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245个,合同金额14.1亿美元,完成营业额6亿美元;外派劳务17549人次。同时,对省外的招商引资工作也取得了新的进展。
七、交通网络四通八达
四川历史_廿“蜀道难”的状况己经得到根本改变,交通四通八达,基本形成公路、铁路、民航、内河航运相结合的立体交通网络,成了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2005年末铁路通车2988公里。县县通公路,公路通车里程己达11.5万多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超过1759公里)。大小通航河流120多条,通航里程1万多公里。国际国内空运航线145条,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是我国西部地区的枢纽机场。
八、通讯网络完善
与国内通讯系统连成一体的四川通讯,国际直拨电话可通达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5年末市话用户1101万户,农话用户47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690万户,全省电话普及率达到38%。初步形成了现代交通、通信网络。
九、中国西南金融中心
四川是西南地区金融中心,在西部地区也占有重要地位。2005年末,全社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905.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6743.0亿元,存贷规模均列西部第1位。全年保险业务处理各项赔款和给付余额46.1亿元。
十、“+一五”期间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坚定不移地落实“举旗帜、抓班子、带队伍、促发展”的思路,紧紧围绕建设西部经济强省、西部文化强省和法治四川、和谐四川、开放四川、生态四川的目标,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强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为建设惠及全川人民的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十一、深入推进“三个转变”
“三个转变,,是中共四川省委提出的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思想。“三个转变”即:加快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民间资金向民营资本转变,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加快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三个转变,,的核心是资源的市场化配置。“三个转变”只是一种概括的提法,市场化配置资源绝不仅仅局限于这三个方面。要进一步增强推进“三个转变”的自觉性,在确立新思想新理念上下功夫,主要应着力于:要牢固树立市场意识;要深化对资源的认识;要准确把握资本的本质;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十二、六大支柱产业、八大产业基地
四川确定以电子信息业、水电业、机械冶金业、医药化工业、饮料食品业、旅游业为支柱产业。
—把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我省的“一号工程,,,实现跨越式发展,努力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大力发展水电业,重点加快崛江、雅碧江、大渡河、金沙江、嘉陵江等水能资源的滚动开发,逐步建设强大的水电能源和高耗能产品生产基地;
—以大型发电设备、重型机械、工程机械、铁道运输设备等为重点,改造振兴机械工业,建设重大装备国产化基地;加强钒钛、稀土等优势资源的开发和综合利用,建设特种钢基地、钒钛新材料基地;
—大力发展中成药和生物制药工业,加快建设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积极发展天然气化工、磷化工、精细化工,建设天然气化工基地;
以名酒、名烟、名茶、川菜、肉制品、绿色保健品等为拳头产品,扩大名品比重,建设饮料食品工业基地。
—培育壮大旅游支柱产业,建设旅游经济大省。围绕自然生态、历史文化两条主线和“中国第一山”、“大九寨”、“卧龙中华大熊猫”、“三星堆古遗址文化”、“都江堰—青城山”等5大国际精品旅游品牌,努力实现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的跨越。
四川将重点引导和推进八大特色优势产业和集群: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精品钢及钒钛稀土等新材料产业、化工产业、现代中医药产业、水电及相关产业、农产品加工产业、旅游产业。其中,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则要发展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推动农产品加工增值,增加就业机会,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川粮、川油、川猪、川烟、川酒、川茶、川药、川果、川竹、川菜等特色农产品发展,把四川建成西部重要的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和营销中心。
十三、发展五大经济区
根据资源条件、地理区位和发展潜力,在充分发挥各地区特色与优势、保护好和引导好各地区加快发展积极性的前提下,通过发展经济和人口转移,四川将逐步形成特色突出、优势互补的成都、川南、攀西、川东北、川西北生态5大经济区。
成都经济区包括成都、德阳、绵阳、眉山、资阳5市。按照“城乡一体,率先跨越”的思路,充分发挥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城镇发展水平较高和经济技术实力较强的比较优势,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保持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发挥在全省经济中的骨干和带动作用。
川南经济区包括自贡、宜宾、沪州、内江、乐山5市。按照“产业整合、快速崛起”的思路,充分发挥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和基础设施较完善的比较优势,以建设能源和重化工基地为主要方向,发展能源、化工、机械、建材、食品工业和特色农业、旅游业,使之成为我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攀西经济区包括攀枝花市、凉山州、雅安市3个市(州)。按照“资源整合、高速增长”的思路,充分发挥独特的水能、矿产、生物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优势资源产业,带动经济快速发展。
川东北经济区包括南充、遂宁、达州、广安、巴中、广元6市。按照“开发资源、培育产业”的思路,充分发挥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和生物资源的比较优势,积极培育和延伸天然气产业链,建成我国西部重要的天然气能源、化工基地。
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包括甘孜、阿坝2个州。按照“保护生态、点状发展”的思路,根据自然资源比较丰富但环境承载力相对较弱的特点,加大水能、旅游和矿产等优势资源合理开发的力度,改进传统农牧业生产方式,逐步建成特色鲜明、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生态经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