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公教育旗下网站-【考考公务员网】(www.kkgwy.com)更简洁易记!

考考公务员网

首页 > 行测 > 判断推理

判断推理

逻辑标准化答题策略

2015-02-13 09:43:04判断推理510 收藏
[!--smalltext--]

MBA逻辑试题都分为:题干、问题和选项三部分,解答逻辑试题首先要审清题干的内容和意义,然后注意问题提出的角度和方式,在此基础上,通过逻辑推理,对选项进行选择。 


  (一)答一道题的标准化流程 

  考场如战场,在分秒必争的情况下,良好的答题策略,将有助于快速准确的解题。 

  ·答题三步曲:读取→抽象→推理
 

  即第一步是快速读取题干与问题;第二步是抽象出题干的逻辑主线;第三步是根据问题要求,结合题干逻辑主线与备选选项推理出答案。 

标准化流程 

  (1)用不握笔的那只手将整个题目框住(或视线落点只在本题之内)。 

  (2)耐心阅读题干(如果必要,标出重点词语),弄清因和果(前提和结论),并在脑子里简化为一句话。这是解题的最关键的一步,即在阅读中迅速提炼出题干的“逻辑主线”,也就是明确题目的推理过程(由什么推出了什么)。 

  (3)再看问题,确定解题推理方向。(一定要看仔细,可不要看错或漏看) 

  (4)快速浏览一下每个选项。 

  (5)划掉绝对不可能项。 

  (6)最后找答案,边看选项,边看题干,边反复掂量,两相比较,找出最优。(是否需要列个箭头推出关系?能否画个图表?用假设反证法?陷阱存在吗?) 

  (7)划上对勾。 

  ·例外情形 

  (1)这题我见过、做过 

  ──快速阅读题干、问题及选项,选出最优答案。 

  (2)题干读了一遍没懂 

  ──呼一口气,再读,边读边划 

  (3)有两个程度相当的选项 

  ──其它选项的排除有否差错?这两个选项的不同之处? 

  (4)没有可选的选项 

  ──立刻重读问题,是否理解反了问题?选项中是否有一个自己理解反了?
 

 (二)最佳解题状态——“快、准、狠” 

  最佳的解题状态就是要简洁明快,具体要做到“快、准、狠”: 

  “快”是指快速从题干中读取有用的内容; 

  “准”是指准确找到题干中对于回答问题所至关重要的词句及关键概念; 

  “狠”是指明白了问题目的后,根据关键概念,定位具有这一特点的选项,阅读后如果达到问题的目的则迅速选择,不需顾及其他选项,也就是狠心放弃阅读其他选项。
 

-是否公开学生的学习成绩,已成为明讯管理学院的一个热点话题。很多学生认为学习成绩是个人隐私,需要得到保护,呼吁学院不要再公开发布学生的学习成绩。学院的管理部门经过慎重的考虑,决定今后所有的学习成绩统一通过电子函件的方式发送,每个学生将只能收到自己的学习成绩。 

  以下各项为得知学院的这个决定后大家的一些反馈意见,其中哪项最能让学院的管理部门重新思考或修正他们的决定? 

  A.学习成绩在奖学金的评定、研究生录取、毕业分配等方面是重要的指标,公开发布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够让学生都来参与和监督这方面的工作。 

  B.通过电子函件发送学生的学习成绩,会增加管理部门的工作量,恐怕工作人员还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 

  C.部分学生尚不熟悉电子函件的收发,如果弄丢了自己的学习成绩,会给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D.公开发布学生的学习成绩,虽然能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但也会损伤一部分同学的自尊心。 

  E.电子函件的保密性并不绝对可靠,如果发生泄密,个人隐私的保护也同样会出现问题。 

  [解题分析]正确答案:A。 

  首先快速读取题干,准确找到题干的推理脉络,即“由于成绩是隐私,因此学院决定不公开”。 

  再看问题,“重新思考或修正”决定,标识出这是一个削弱型题目,削弱学院管理部门的政策——以电子函件发送所有的学习成绩,每个学生只能收到自己的学习成绩。即,要寻找这个政策的负面效果。 

  最后找答案,即要找出一个能表达“公开成绩还是有益处的”选项,即A项,该项就能有力地削弱学院的决定,如果你题做多了,就知道这是一种“存在别的因素影响推论”的削弱方式(在本书精讲篇将详细讲述),就能感觉这就是正确答案,因此可以不再看其他选项,即狠心放弃阅读其他选项。
 

  (三)临场考试应注意的细节 

 
  考前做好三件事:一是查漏补缺,个别还没掌握的知识点和容易出错的地方再看一看;二是规范思路,临考前几天关键已不是再做新题,而是把以前做过的题再看一遍,而且只看正确答案,不再看自己曾选错的错误答案;三是,保持良好的心态,调整到考试时达到最佳状态。 

  要在逻辑考试中取得高分,有三个因素起作用:首先是天生的逻辑能力,这是基础;其次是有效的复习方法,这是个关键;最后就是良好的应试技巧,这才能使所有的能力得到最好的体现。下面,结合临场考试,提供一些有效的细节,以引起考生的注意。 

  (1)逻辑考试的最佳状态是平和并保持适度的紧张。即:一方面不要太紧张,切忌手忙脚乱;另一方面要保持适度的紧张,要随时写、划,一刻也不闲着。 

  (2)逻辑考试成功关键有二:敏锐和周到,缺一不可。 

  (3)有人认为考试时应先看问题再读题干,但笔者认为,还是按顺序先读题干为好,因为关键是看清题干推理过程最重要,把握了题干的逻辑主线也就心中有数了,题目怎么发问都不要紧。那种追求不读完题就做题的投机取巧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4)临场解题时,头脑就象有张白纸,没有个人主观的预设,完全只根据题意推导,每看一题就象在一张白纸上考虑这个问题,做完后这题马上消失,立即进入下题。 

  (5)解题时可以把选项和题干结合起来看比较好,因为,从题干中往往可以推出很多正确的结论,所以一定要注意选项中哪些有哪些没有。 

  (6)要争取在该题的逻辑线上思考问题,不要偏离题目的逻辑线去钻牛角尖。“换句话说”、“其实就是说”,这种换算是解题的关键所在,也是节省时间主要的地方。决不能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而要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 

  (7)由于考试时间比较紧张,一般不要寄希望于有回头复查的机会。所以做逻辑时千万要看清题意,力求一遍做对,遇到个别考虑不太清楚的题,也要凭感觉作出选择,不过做完后对不把握的题要做个标记,如果有剩余时间,再回来复查。这要在平时训练时就注意,养成只检查一遍的习惯,不要过多地反复推敲,不要把一个题目的选择答案改来改去。 

  (8)在考试中万一碰了个钉子,遇到了点麻烦,怎么办?建议对这道题先放过去,但用三角号作个标记!(空下来没做的一定要做标记),等做完后面的再回头收拾。 

  (9)万一我们在考场发现个别比较模糊或是牵强的题怎么办?也要认真对待,不能带有任何别的情绪。(应该相信,考题肯定是经过命题者的仔细推敲的,绝大部分考题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当然也不排除个别具有歧义或有争议的题,但这至多只是个别情况,万一遇到了就根据第一印象选一个答案。)


下面举两道题目: 

  -李昌和王平的期终考试课程共五门。他俩的成绩除了历史课相同外,其它的都不同。他俩的各门考试都及格了,即每门成绩都在60分与100分之间。 

  以下哪项关于上述考试的断定如果为真,使你能结合依据题干的信息,确定李昌五门课程的平均成绩高于王平。 

  Ⅰ李昌的最低分高于王平的最高分。 

  Ⅱ至少有四门课程,李昌的平均分高于王平的平均分。 

  Ⅲ至少有一门课程,李昌的成绩分别高于王平各门课程的成绩。 

  A.只有Ⅰ。 

  B.只有Ⅱ。 

  C.只有Ⅲ。 

  D.只有Ⅰ和Ⅲ。 

  E.Ⅰ、Ⅱ和Ⅲ。 

  [解题分析]正确答案:A。 

  此题出的不严谨。既然李昌和王平的历史课成绩相同,那么李昌的最低分就不可能高于王平的最高分。因此选项Ⅰ应改为“在其他四门功课中,李昌的最低分高于王平的最高分”,这样就能成立。 

  选项Ⅱ不成立。例如,假设有四门课,李昌的平均分是63,王平的平均分是60,而第5门课李昌的成绩是60,王平的成绩是100。这一假设符合题干的条件,并且至少有四门课程,李昌的平均分高于五平的平均分,但王平五门课程的平均成绩高于李昌。 

  选项Ⅲ不成立。例如,假设王平五门课的成绩都是70,而李昌的成绩分别是71、70、60、60、60。这一假设符合题干的条件,并且至少有一门课程,李昌的成绩分别高于王平各门果程的成绩,但王平五门课程的平均成绩高于李昌。 

  -如果上题题干的断定都真,并且事实上李昌五门课程的平均成绩高于王平,则以下哪项关于上述考试的断定一定为真? 

  Ⅰ李昌的最低分高于王平的最高分。 

  Ⅱ至少有四门课程,李昌的平均分高于王平的平均分。 

  Ⅲ至少有一门课程,李昌的成绩分别高于王平各门课程的成绩。 

  A.只有Ⅰ。 

  B.只有Ⅱ。 

  C.只有Ⅲ。 

  D.只有Ⅰ和Ⅲ。 

  E.Ⅰ、Ⅱ和Ⅲ。 

  [解题分析]正确答案:B。 

  复选项Ⅰ显然不一定是真的。 

  复选项Ⅱ显然是真的。因为李昌五门课程的平均成绩高于王平的平均成绩,自然至少有四门课程,李昌的平均分高于王平的平均分。 

  复选项Ⅲ不一定是真的。假如,假设李昌的各门成绩都是70,王平的成绩分别是71、70、60、60、60,这一假设符合题干的条件,并且李昌五门课程的平均成绩高于王平,但是不存在一门课程,李昌的成绩分别高于王平各门课程的成绩。 

  -一位研究人员希望了解他所在社区的人们喜欢的口味是可口可乐还是百事可乐。他找了些喜欢可口可乐的人,要他们在一杯可口可乐和一杯百事可乐中,通过品尝指出喜好。杯子上不贴标签,以免商标引发明显的偏见,只是将可口可乐的杯子标志为“M”,将百事可乐的杯子标志为“Q”。结果显示,超过一半的人更喜欢百事可乐,而非可口可乐。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可能削弱上述论证的结论? 

  A.参加者受到了一定的暗示,觉得自已的回答会被认真对待。 

  B.参加实验者中很多人从来都没有同时喝过这两种可乐,甚至其中的30%的参加实验者只喝过其中一种可乐。 

  C.多数参加者对于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市场占有情况是了解的,并且经过研究证明,他们普遍有一种同情弱者的心态。 

  D.在对参加实验的人所进行的另外一个对照实验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结果:这些实验者中的大部分更喜欢英文字母Q,而不大喜观M。 

  E.在参加实验前的一个星期中,百事可乐的形象代表正在举行大规模的演唱会,演唱会的场地中有百事可乐的大幅宣传画,并且在电视转播中反复出现。 

  [解题分析]正确答案:D。 

  此题在2000年联考时真题有错,当时卷子上题干中写的是“……只是将可口可乐的杯子标志为“Q”,将百事可乐的杯子标志为M”……” 

  本题涉及到科学研究必须考虑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在对比实验中,一定要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才能得出可靠的结论。 

  如果D项为真,则事实上存在这样一种可能:许多品尝者表示更喜欢标有“Q”的杯子中的饮料,是因为更喜欢英文字母Q,而不是因为更喜欢杯中的饮料。这就削弱了题干的结论。 

  其余各项均不能削弱题干的结论。其中C项和E项看来似乎能削弱题干,但事实上不能,因为品尝者并不知道自已喝的实际上是何种饮料。况且,从C项,得不出百事可乐就是弱方。 

  考考公务员网[www.kkgw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