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1.下列关于我国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描述错误的是()。
A、陶行知主张“文艺教育攻愚”
B、梁漱溟提出了乡村建设与乡村教育理论
C、蔡元培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造就完全人格
D、黄炎培提出了“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职业教育理论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现代教育家及其思想的对应。陶行知于1927年创办了晓庄师范学校,首创“艺友制”,确立“生活即教育”思想。1932年,创办了山海工学团;首创“小先生制”,即“即导即传”,人人将自己的知识和所学文化随时随地传给别人,儿童是这一过程的主要承担者。1939年,为了收容在战争中流离失所的儿童,培养有特殊才能的儿童,在重庆创办育才学校。而A项中,主张“文艺教育攻愚”的是晏阳初。本题为选非题,A项正确。B、C、D三项:均为教育家及其观点的对应。与题干不符,排除。本题为选非题。故选A。
2.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首次提出“教育先行”的概念。教育先行,所谓教育超前,就是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使教育在适应现存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基础上,适当超前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的发展,关于教育先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教育投资增长速度应当超过经济增长速度
B、教育先行就是指教育要先行于经济而发展
C、教育先行是现代科技、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D、人才培养上,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兼顾经济建设近期与远期的需要,目标应当超前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教育的社会属性。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和政治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可能超前,也可能滞后。教育先行思想和命题的明确提出,最早始自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写的《学会生存》一书。讲的是教育的社会地位问题。教育先行包括以下两层意思,一是教育事业的发展,在教育投资增长速度上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二是教育事业的发展,在人才培养上要兼顾经济建设近期与远期的需要,目标应当超前。振兴经济、发展科技,重在人才,因此教育先行是振兴经济、科技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告诉我们,教育虽然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但同时也会受到政治经济的影响,不能离开经济基础孤立地谈教育先行问题。教育先行仍然要符合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才能保证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本题为选非题,B项正确。A、C、D三项:均为教育先行问题的正确理解。与题干不符,排除。本题为选非题。故选B。
3.下列关于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说法,不属于外铄论的是()。
A、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B、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
C、人的心灵犹如一块白板,它本身没有什么内容,可以任意涂抹
D、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的人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主要有:内发论、外铄论、二因素论和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其中,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由于外铄论强调外部力量的作用,故一般都注重教育的价值。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内发论强调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决定作用。A项中,“唯上智与下愚不移”意思是只有上等的聪明人与下等的愚笨的人是不可改变性情的”。这是孔子的主张,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孔子认为这两种人的性情是外在环境改变不了的,所以属于内发论。本题为选非题,A项正确。A项:“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出自荀子《性恶篇》。意思是人的本性,一生下来就有喜欢财利之心,如果依顺这种人性,争抢掠夺就产生而推辞谦让就消失了。因此,推辞谦让这种好的行为要通过后天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属于外铄论。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洛克提出“白板说”,认为儿童出生时就是一张白纸,涂抹什么颜色就会变成什么样子,即强调外界环境对人的影响。属于外铄论。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华生提出“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即强调后天教育的作用。属于外铄论。与题干不符,排除。本题为选非题。故选A。
4.我国现代学制史上,第一次明确的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划分学校教育阶段的学制是()。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戌学制
D、壬子癸丑学制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学制的发展历程。1922年的“壬戌学制”明确以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划分学校教育段的依据,这在我国现代学制史上是第一次。壬戌学制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新教育制度的确立,标志着中国近代以来的学制体系建设的基本完成。C项正确。A项:壬寅学制是中国颁布的第一个学制,但只颁布而没有实施。与题干不符,排除。A项:癸卯学制是中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学制或实行新学制的开端。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壬子癸丑学制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与题干不符,排除。故选C。
5.“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体现了教师劳动的()特点。
A、间接性
B、创造性
C、主体性
D、广延性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劳动的特点主要有:复杂性和创造性、连续性和广延性、长期性和间接性、主体性和示范性、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其中,创造性体现在:因材施教、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和教育机智。题干中,“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意思是教育是有规律的,但教学活动要根据教育对象、教育内容等灵活变换,不能使用一种教育方法。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B项正确。A项:间接性是指教师的劳动并没有直接服务于社会,或直接贡献于人类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主体性指教师自身可以成为活生生的教育因素和具有影响力的榜样。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广延性是指空间的广延性。教师没有严格界定的劳动场所,课堂内外、学校内外都可能成为教师劳动的空间。与题干不符,排除。故选B。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