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安徽省事业单位统一招聘考试《综合应用能力》题库(答案+解析)
1. 材料一:暴雨无疑是造成城市内涝的因素之一。中央气象台高级工程师许凤雯解释,城市内涝是由于雨量过多、地势低洼、积水不能及时排除而形成的自然灾害。我国夏季多暴雨,如果一座城市降雨强度大、范围集中,就容易出现内涝。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影响,一些城市遭遇极端性强降雨的频次上升,城市面临的内涝风险增大。
“值得注意的是,城市化会诱发‘热岛效应’‘雨岛效应’,改变城市及周围地区的温度场分布和次级环流,从而改变降雨的时空分布。例如,研究表明,天津市区汛期雨量一般大于近郊,且降雨强度明显大于郊区。”许凤雯说。
当然,城市频频内涝不能把“锅”都甩给暴雨,城市规划建设也是关键影响因素。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建云表示,城镇化带来不透水面增加、洪水调蓄空间缩减等,引发流域产汇流机制改变,导致城市洪涝易发多发。城市防洪基础设施标准偏低、城市暴雨洪水监测预警和应急管理能力薄弱,也让城市排水系统在暴雨来袭时陷入被动。
现阶段,我国城市防御、治理内涝存在诸多难点。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城市规划设计公司总经理张全指出,不少城市的工程建设存在短板,下水道管网设计存在历史欠账,一些地方没有及时更新技术要求和设计标准,甚至还未达到上世纪80年代的建设标准。
张建云认为,我国许多城市长期以来快速发展,强调发展速度,忽视总体规划;重视地面工程的光鲜,忽视地下排水设施的建设;重视基础设施和景观建设,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城市管理机制不完善,在内涝问题上“多龙治水”,缺乏协同,排水、除涝与防洪分属不同部门,权限划分不清、部门职责不明,应急管理能力和水平亟须进一步提升。
城市内涝虽然是个难题,却并非“无解”。张建云表示,科学认识城市内涝,坚持问题导向,综合施策、重点治理,就能找到较好的解决方案。例如,北京在2012年发生“7·21”暴雨后,采取了一系列城市内涝综合治理措施:进行重点地区雨水管网改造,排水能力显著提高;完成中小河道治理,实现城区河湖连通;改造城市排水泵站,排涝能力显著增强,能够应对的洪涝灾害强度从“两年一遇”提高到“十年一遇”;建设城市蓄水空间,有效调蓄城市暴雨形成的洪水;组建多部门的城市应急管理指挥中心,增强管理能力和减灾救灾能力。2016年7月北京发生了降雨量不亚于2012年“7·21”的暴雨,但并未产生明显的城市洪涝和不利影响。
许凤雯表示,如果海绵城市建得好,暴雨不一定会形成内涝。德国汉堡建设了容量很大的地下调蓄库,在洪水期有很强的调度水量能力;瑞士推行“雨水工程”,实现雨水再利用。这些举措都能很好地防治内涝。
建设海绵城市,是谈及城市内涝治理时被频繁提及的“药方”,即通过“渗、滞、蓄、用、排”等方式,让城市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此后,30个城市分两批开展了试点建设工作,目前全国已有370个城市提出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