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指导:不要给“中国制造”添加负能量
[!--smalltext--]
资料图
然而,还有那么一类产品,它的品牌给人的第一印象却总是令人挠头。比如,国内某自主品牌汽车,拥有“奔驰的车头”和“宝马的车尾”,再配上三菱的发动机——看上去“很像那么回事儿”,却只能以同级别汽车中“低得不能再低”的价格打拼市场。再比如,在三聚氰胺阴影挥之不去时,新妈妈们几乎谈“国产奶粉”色变,一些国产品牌成了消费者避之不及的东西。与此同时,“洋奶粉”们却信心满满地涨起了价。
一个品牌,在被打上“低端”、“劣质”、“抄袭”等标签后,非但不能为产品提供“品牌附加值”,而只能通过“更便宜”来争取消费者——这就成了品牌“负”加值。遗憾的是,我们所能想到的有关品牌附加值的例子多来自海外,而中国制造的“负”加值却太多。长期以来,我国的制造业延续着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路线,“中国加工”的色彩很浓,这与真正的“中国制造”乃至“中国创造”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而在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出口压力增大,国内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综合影响之下,“中国加工”的空间越来越狭小。
品牌就是商品的代名词,让客户第一时间将商品和品牌对应。但品牌并不是吹出来的,一个品牌的故事往往浓缩了企业对品质的追求和对传统的坚持,人们对品牌的认同事实上是对产品品位的认同。当一个经典的品牌本身成为一道风景线,品牌附加值就应运而生。
品牌附加值更是融入产品基因中的独特品质。而这种附加值的缺失正反映出有些企业对于所经营事业“核心价值”的缺失。这种企业并不是以一份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来对待其产品。不专注,容易导致短视和对传统的摈弃或根本形不成传统。这样的企业自然难以获得市场长期的认同,其产品也注定只能挣扎在主流市场的边缘。
“中国制造”并不总应如此。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我们积累了大量物质、精神财富的今天,中国制造业在制造技术与生产工艺上也已形成了较强的实力,我们应当有志气面对产业升级,有勇气面对产品转型,有信心对产品“负”加值说不。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