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贵阳研究院招聘简章
贵阳研究院办公地在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贵州大学校内(邮编:550025)。
三、主要任务
(一)负责承担贵阳市委、市政府交办的重大调研课题。
(二)负责对贵阳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长期性问题进行研究,并为市委、市政府决策和贵阳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定提出建议和意见。
(三)负责收集、整理、研究和提供国内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参考和借鉴价值的信息,为贵阳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路径支撑、政策支撑和经验支撑。
(四)负责接受委托参与、组织区域发展规划和重大项目的专题调研、课题招标、民意调查和评估论证工作。
(五)负责对贵阳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进行经验总结和理论提升,促进区域发展成果的交流、展示、推广和应用。
(六)协助对贵阳市干部队伍进行新形势、新理论、新政策、新经验、新方法的培训,提升干部队伍学习力、创新力、竞争力。
四、组织管理
贵阳研究院设立理事会和监事会,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
贵阳研究院组建贵阳市决策咨询专家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和科技金融创新委员会。
贵阳研究院设立院务委员会。院务委员会是理事会闭会期间的执行机构,负责执行理事会决议和主持开展各项研究工作。院务委员会实行院务委员会常务会议、院长办公会、专题会议和年度工作会议制度。
贵阳研究院下设院长办公室、人力资源管理部、计划财务管理部、战略规划部、发展研究部、舆情信息部等职能部门。
贵阳研究院不定机构规格,不定人员编制,工作人员面向社会招聘,其人事管理和相关待遇按社会聘用管理相关规定执行。贵阳研究院根据工作需要,可聘任顾问和特约研究员若干名。
贵阳研究院经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拨付,全部用于章程规定范围内的业务开展和事业发展。
贵阳研究院严格按照国家有关保密规定开展工作,不擅自发表、向社会公布、向第三方提供具有保密性质的研究成果或数据资料,对所有机构提供的重要文献、资料、数据等信息负有保密责任。
五、工作机制
贵阳研究院构建京筑互联和学研互动工作机制。充分利用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的信息优势、资源优势、研发优势和人才优势,构建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工作平台,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和成果共用机制,强化京筑两地研究人员联络、交流、互动和轮岗,探索京筑研发一体化新型智库工作模式。
贵阳研究院依托贵州大学建立人才培养机制。贵州大学同步成立“贵州大学中国西部创新研究中心”,与贵阳研究院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体制。根据贵阳研究院的优势和特色设立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和院士工作站。
六、拟创成果
(一)定期研究和编发《贵阳决策参考》、《改革实践经验》、《学习文选》专刊专报,为贵阳市委、市政府领导提供决策咨询和信息服务;
(二)研究编制“贵阳指数”。在每届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发布年度《中国城市生态文明发展报告》和《中国城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报告》;
(三)在省、市两会期间定期发布《贵阳民生报告》、《贵阳民情报告》和《贵阳民意报告》;
(四)定期研究出版《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报告》、《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发展报告》、《贵阳临空经济区发展报告》、《贵阳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报告》和《贵阳城乡一体化发展报告》;
(五)定期研究出版《贵阳蓝皮书》。
七、科研方向
依托中国银行贵州省分行资源优势和专业力量,在科技金融创新委员会指导支持下,建立“科技金融创新贵州省重点实验室”,并积极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
依托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聘任50位创新企业家担任贵阳研究院研究员,并在50企业建立“科技金融创新企业重点实验室”,研究探索科技金融创新企业产学研用一体化新模式。
八、合作交流
整合中关村贵阳创新资源,由贵阳研究院发起建立面向中国城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具前瞻性、权威性、开放性的非官方非营利性组织——“中关村贵阳创新论坛”。“中关村贵阳创新论坛”将集高层对话、学术研究、成果发布于一体,努力成为促进中关村贵阳创新企业形成长期稳定新型伙伴关系而建立的公共平台。
“中关村贵阳创新论坛”将定期举办年会、峰会及各种公益活动,努力充当推动和联系中关村与贵阳企业合作的催化剂,推动创新资源和创新企业交流和互访,关注双方和多方现有合作进展并分享经验,并通过论坛各种活动,帮助贵阳建立通向中国及世界各地的有效联系渠道,促进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建立新型伙伴关系、网络机制和战略联盟,推动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企业家与论坛彼此的联系。同时,高度重视论坛后续行动和长期服务,积极稳妥地向机制化方向发展,独立或合作开展有助于实现论坛宗旨的各项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