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2曰浙江省机关遴选笔试真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或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有 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 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及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 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间文学、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 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如歌圩、 庙会、传统节曰庆典等)。
材料2:有专家认为,以“保护”之名对世界遗产进行掠夺式开发是当前一个非常现实和紧迫的问题。文化遗产和自 然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但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一些过度开发和不合理使用的行为,使得许多重要文化遗产和自 然遗产受到严重威胁。随着假日旅游、休闲旅游、文化旅游等的发展,我国不少世界遗产地景区收入都大幅增长,这让不 少遗产地获得了较充足的保护经费。但不少世界文化遗产地在曰益增加的游客的脚步声中开始喊“累”。已有1300多年历 史的布达拉宫举世闻名,吸引着一批又一批游客。布达拉宫管理处处长强巴格桑忧心忡忡地说,据预测,青藏铁路开通 后,布达拉宫日游客量将从现在的1500人增加到3000人左右。这座土木结构的宫殿有13层,如果每层都挤满游客,压力 可想而知。更何况,它在经历了几次大修之后,仍经常出现蛀虫、裂缝等情况。
再如某市旅游发展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旅游景点古城中个别酒吧、餐吧、客栈为迎合少数游客的需求,以“艳 遇”、“走婚”之名为噱头进行低俗文化宣传经营,扭曲了旅游城市的民族文化,如毒瘤逐步侵蚀着古城的健康肌理,而 该市也被某些游客被动的地被冠以了“艳遇之都”等低俗标签,这些与世界文化遗产所在地格格不入,与建设世界文化名 市、打造国际精品旅游城市的目标任务背道而驰。
类似情形屡见报端,过度膨胀的游客及低俗旅游文化已严重破坏了物质文化的底蕴和生态平衡。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亚太地区项目专家景峰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旅游规划和管理只是世界遗产保护系统工 程中的冰山一角,但是现在这个问题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旅游产业的兴旺却显得非常突出。因环境污染、军事冲突、自然 灾害、过度开发等原因,世界遗产地正面临着重重危机。
材料3:非物质文化体现了一个地方、一个民族的生活、历史、文化与智慧,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 显现,对丰富民众生活,陶冶民众情操,营造文明风气有很重要的作用。传承这些文化遗产,使命神圣。
应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对于物质文化遗产而言,保护与传承的难度更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活”的文 化,更多的依赖艺人的口传心授,一旦身怀绝技的老艺人相继离世,某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便可能随之灭绝。例如别具特 色的皮影戏,因为制作工艺和操耍技巧的复杂,已经面临失传的危险。此外,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过于高雅,也使其传承 遭遇到了困难。昆曲是中国最古老的戏曲艺术之一,有“百戏之袓”的雅称,但昆曲戏词古雅、节奏舒缓,对于生活节奏 较快的当代人来说的确是一种考验。师傅留一手不愿教,年轻人不愿学习等等问题频出。与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不同,绝 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靠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相传。掌握着传统技艺的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纽带,因此我 国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时高度重视对传承人的认定和保护,但是目前情况并不乐观。
相关专家教授指出,非遗保护应有明确的需求导向和价值尺度,需求和价值导向适用经济规律,也适用于文化遗产保 护,我们要保护的是文化精华。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我国越来越热。然而,不是所有文化遗产都是积极的文化 遗产,都必须予以保护。我们要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是有利于当今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文化精华。从这个角度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其保护应该有明确的价值尺度。
之所以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有明确的价值尺度,是因为当前其保护对象和范围有泛化趋势。比如,有些人认 为,既然要保护百年以上、有三代以上传承人且目前仍有传人的文化遗产,那么,看相算命也符合这些要求,也应归为需 要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实中,也确有看相算命者打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号,开始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各大民间庙会 活动中。这显然没有以明确的价值尺度区分积极和消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误解。
问题:需求和价值导向适用经济规律,也适用于文化遗产保护,结合材料,请你以这句话为主题,写一篇议论文,字 数800—-1000字。(6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