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公教育旗下网站-【考考公务员网】(www.kkgwy.com)更简洁易记!

考考公务员网

首页 > 综合知识 > 公共基础

公共基础

2017年4月16曰辽宁省某市人大选调公务员笔试真题

2022-11-17 13:33:53公共基础210 收藏
[!--smalltext--]

  李克强说,实现新一轮东北振兴,要主动作为、真抓实干。各部门要对接东北发展需求,加大支持力度,中央财政要支持东北地区提高运转保障能力。选择东南沿海部分省份与东北地区建立对口合作机制。引导中央企业加大与地方合作力 度。东北各省区要强化振兴的主体责任,转变观念、振奋精神、扎实苦干,创造性开展工作,各方共同努力打赢东北振兴攻坚战,开创东北发展新局面。

  问题:结合材料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措施? 200字。
 

  材料1: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逾7亿人摘掉贫困帽子,“中国式扶贫”道路对人类减贫事业贡献巨大。与过去相比,贫困面大幅缩小了,但现在面对的,是那些底子最薄、条件最差、难度最大的“硬骨头”。随着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的节点不断迫近,扶贫工作进入了攻坚拔寨的冲刺期,确保贫困人□到2020年如期脱贫,可谓形势逼人,形势不等人。日前,习总书记总书记专门召开座谈会,就加大力度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提出“四个切实”要求,特别强调要在精准扶 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这为下_步的扶贫攻坚战做出了部署,发出了动员令。

  越是艰巨的任务,越要讲究科学施策、有效应对。精准扶贫,正是扶贫工作科学性的体现。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制胜之道也在于精准。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_书记)精 准、脱贫成效精准,座谈会上,总书记提出的“六个精准”,道出了精准扶贫的丰富内涵,很有现实针对性。

  精确识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前提,扶贫工作要到村到户,首先要了解哪一村贫,哪一户穷,摸清底数、建档立卡,被称为精准扶贫的“第一战役”。据介绍,2014年全国共识别贫困村12.8万个、贫困人口8800多万,并录入扶贫业务管理 系统。信息化、动态化管理,为实施精准扶贫打下了坚实基础。

  从各地实践看,在吃透当地情况的基础上,搞对症下药、靶向治疗,常常成效明显。而搞大水漫灌、一刀切的地方,往往事与愿违。在一些地方,市场行情没摸清,本地特点又没把握住,通过行政力量,一窝蜂地兴起养兔热、种植热,结果在市场上栽了跟头,群众不但没富起来,还让大量投入打了水漂。可见,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意愿,才能避免“花架 子”,找到脱贫的“金点子”。

  材料2: “精准扶贫”要具体问题具体分祈。贫困的原因很多,或为自然条件恶劣,或为天灾人祸,或为基础太差,

  或为技术贫乏,或为缺少创业的勇气,这就要求扶贫者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祈,针对不同的原因采取不同的措施,对自然条件恶劣者可采取退耕还林予以补偿的方式,鼓励帮助贫困对象搬迁至集镇或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谋发展;对因缺技术的 贫困者要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对其手把手地传授致富技能;对于经济方面的极度贫困就需要政府予以前期资金“输血”,再培植其自身的“造血”功能;对于疾病缠身者要予以健康救助,解决看病难;对于缺少产业的贫困对象,要帮助 其依据自身优势,挖掘潜力,调整产业结构,走产业发展之路。

  扶贫是一项艰巨的工作,需要扶贫工作者一步一个脚印,需要目标明确,需要有明显的扶贫效果,可以说,只有实施 “精准扶贫”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预期目标。

  材料3: A镇位于XX西北部,地貌属于中国西部高原山地,总面积73.7平方公里,总人口9791人(苗族人口9766人,侗族13人,水族4人,布衣族8人),下辖13个行政村,123个村民小组,41个自然寨。全镇有7所小学,教师71人,学生 879人,镇卫生院1所,村级卫生室5个,卫生从业人员17人。A镇主要产业为传统种养殖业,主要农产品为稻谷、玉米,规模小,价值低:品种单一。工矿业缺乏,经济基础薄弱。20xx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1813万元,国民收入1530元,农 业总产值1400多万元,财政收入9.8万元,粮食总产量3707.8吨,人均粮食产量387.8斤,人均纯收入1156元。近年,A 镇镇以旅游业为龙头,探索新的经济发展模式,20xx年,全镇旅游收入总共123.1万元。

  全镇现有绝对贫困人口1140人,低收入贫困人口3477人。因全镇均为典型的高山地貌,乌肖、乌吉民等村还活在一方水土养不富一方人的地方,主要劳动力大部分都外出务工。为改变这部分人的生存环境,县委、县政府组织县财政局、 县精准扶贫办等相关部门,竭力配套改善村民生产基础设施,尤其是在近几年来,相关部门组织实施的各项精准扶贫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A镇大部分村寨位于深山区,海抜高,地理条件差一一气候条件不好,道路交通不便,信息传递不灵,基础设施落后,衣业生产收效不良,衣产品经济价值不高,农民增收不快,改变自然状况的能力不强,使得农民生活在一个“自然条 件差一一农民收入低——改变自然条件难一一农民收入低”的恶性循环中。由于受经济、地理、人文、传统等因素的影 响,农民受教育的程度大大低于市民,尤其在偏僻落后得山村,农民的教育状况更不容乐观。根据20xx年人口普查,我国 农村劳动力受教育年限仅为6.79年,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村劳动力高达54.17%。20xx年的调查显示,在低收入人群中 (纯收入924元/年•人),A镇18_45周岁劳动力(农村主要劳力)文化层次很低,高中仅占11.26%,小学及以下占34.5 %, 在郎德的务农劳动力中,初中以下学历所占比率高达88.74%。由于文化层次偏低,小农经济意识较严重,种植养殖的生产经营方式陈旧:接受新的知识文化的能力相对较弱,劳动力转移输出困难,这给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并且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这逐渐成为推动社会全面发展过程中的最主要的不利因素之一。

  受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所限,A镇长期以来缺乏工矿业及第三产业,尤其在一类、二类村,第三产业几乎没有涉足。种养殖业投入大,收益小,且主要目的是自产自消,商品率不高;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小,且收效不好,质量不高,农民收入 渠道单一。除了传统农业,唯有收效的是郎德上寨旅游业,但由于管理人员的文化素质低下,管理办法不科学,管理方式不规范,农民市场意识不足,服务质量不髙,其发展初步凸显瓶颈。虽然在“旅游兴镇”的战略思想指导下,近年对旅游 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比较大,但还处于在对点的阶段,一时难以全面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