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浙江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
片段阅读
从题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文意的一项。请开始答题:
45. 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我们始终没有断过敌人,东西南北,四面都有。虽然有的当年的敌人今天可能已融入中华民族之中;但是在当年,他们只能算是敌人。我们决不能把古代史现代化,否则我们的苏武、岳飞、文天祥等一大批著名的爱国者,就都被剥去了爱国的光环,成为内战的牺牲者。 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A. 民族英雄都是爱国者
B. 内战和统一交替是历史发展的规律
C. 不同时期的爱国主义都具有狭隘性
D. 不能因历史变迁而否定民族英雄事迹
46. 现在的学术发言环境比过去好多了,可知识分子中存在一种奇怪的犬儒主义,不敢把自已的思想讲出来,唯恐得罪什么人。之所以存在这种情况,有些是过去搞怕了,有些是胆小,但你在学术界,不把真正的问题讲出来,看脸色行事,是做不成学问、搞不成研究的。 对这段文字的主要意思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民族英雄都是爱国者
B. 没有骨气的人成不了学术大家
C. 敢于表达自已的思想才能做好学问
D. 学术环境是影响学术成就的重要因素
47.①我的食物基本都不是我自己做的,衣服更是一件都没做过。 ②用我们的专长来表达是唯一的方式——因为我们不会写鲍勃?迪伦的歌或汤姆?斯托帕德的戏剧。 ③我想大多数创造者都想为我们得以利用前人取得的成就表达感激。 ④我并没有发明我用的语言或数学。 ⑤我们很多人都想回馈社会,在这股洪流中再添上一笔。 ⑥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有赖于我们人类的其他成员,以及他们的贡献和成就。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 ③⑥①④⑤②
B. ⑥④③①②⑤
C. ③④①⑥⑤②
D. ⑥⑤②①④③
48. ①这其中一脉相承地贯穿了中国传统山水文化的精神和理念,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历史文化的延续性。 ②主要原因在于历史上的杭州人将传统山水文化的理念和西湖的治理融合在一起,并将这种融合延续下来,两者缺一不可。 ③中国拥有湖泊的城市很多,但为什么城市发展与景观和谐并存的鲜而有之,而尤以杭州与西湖这一例凸显了出来? ④这种天人合一的延续性,是中国其他城市普遍缺失的。 ⑤我们翻阅西湖的历史,那就是一部保护与治理的历史,就是城市建设与景观建设相辅相成的历史。 将以上5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 ①④③⑤②
B. ③⑤④①②
C. ⑤①④③②
D. ③②④①⑤
49. ①他们保存历史的唯一办法是将历史当作传说讲述,由讲述人一代接一代地将史实描述为传奇故事口传下来。 ②但是,没有人能把他们当时做的事情记载下来。 ③这些传说是很有用的,因为它们能告诉我们以往人们迁居的情况。 ④我们从书籍中可以读到5000年前近东发生的事情,那里的人最早学会了写字。 ⑤但直到现在,世界上仍然有些地方,人们还不会书写。 将以上5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 ①③②④⑤
B. ④①③②⑤
C. ④⑤①③②
D. ①②③④⑤
50. ①虽然在诸多布衣之士那里,把功成身退视为理想的结局,但无可否认,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亦有渴望乃至留恋荣华富贵的虚荣感和现世享受的功利观念。 ②因为在他们的思想中,出而为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推行他们理想中的道,而荣华富贵是附着于上的次生品。 ③渴望遇合,达则兼济天下,救国难,解民困,建不朽之功、永世之业,这是布衣之士共同的理想目标。 ④乐道安贫是布衣之士在长时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可贵的精神气节。 ⑤然而,在荣华富贵与道之间,布衣之士首先选择的还是道。 ⑥当其与道不违时,他们可以而且也乐于接受;反之,就会毫不犹豫地舍弃它。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 ③①④②⑥⑤
B. ③②⑤④⑥①
C. ④①⑤⑥②③
D. ④③①⑤②⑥
5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多数先行国家的行政重心沙沙逐渐向社会福利管理转移,它们的人口基础管理,普遍形成了一种以“人口服务”为主的新体制。这种体制并没有放弃人口的管控,只是这种管控的核心目标是人口服务,基本手段是人口服务,表现形式也是人口服务。它将管控寓于服务之中,而不是相反。我国社会转型的人口管理,显然也面临着类似的调整。 以下表述与这段文字意思不相符的是:
A. 我国的人口管理应确立人口服务的管理宗旨
B. 人口管控与人口服务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模式
C. 先行国家的人口管理转型是行政重心转移的结果
D. 人口管理的新体制通过人口服务实现人口管控
52. 政府的信息发布在定位上应当有所不同。重在体现政务微博的“公共性”。在“卷心菜”事件中,“上海发布”的“公共性”体现为着意搭建城市供应与市民需求之间的关联:要让一个特大城市巨量的市民得到稳定的日常供应保障,不容易;而要让供应市民的蔬菜种植者,在“看天吃饭”生产状态还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利益得到保障,从而维持种菜积极性和稳定性,更不容易——___________,而不是仅仅关心吃菜市民的便宜、方便,正是“卷心菜”信息发布时的公共定位。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A. 切实维护好广大种菜农民的利益
B. 同时着眼生产和消费两方面
C. 建立起吃菜市民和种菜农民的情感关联
D. 全面考虑“卷心菜”信息发布的作用
53. 世界是由无数具体事物及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按照认识的顺序,人们的认识是从具体的、个别的、有限的事物开始。然而人的思维本性总是不满足于对具体事物的个别方面或局部的支离破碎的认识,不愿意停留在“管中窥豹,只见一斑”的状态。人们孜孜不倦地探索诸多看似孤立的事物背后的内在联系,苦苦寻找那种把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统一起来并起支配作用这种形而上的思考就是哲学思考,自古至今,从未中断。 对这段文字的主要意思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哲学思考追求整体性
B. 哲学思考意在揭示事物的本质
C. 哲学思考具有连续性
D. 哲学思考以抽象思维为主导
54.君子所见无不善,小人所见无不恶。拾荒的陈阿姨并不像一些人那样,将帮助别人这种再简单不过的事情想象得那样复杂、可怕。作为一个真正富有正义感的人,不会在助人为乐之前就考虑自已做了好事是不是会被冤枉,为自已寻找一个不作为的借口。举手之劳怎么却变得如此艰难,要不要扶起倒地的弱者似乎成了今天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 要积级营造助人为乐的社会环境
B. 有正义感的人做好事时不会考虑得失
C. 遇到弱者需要帮助时,我们应伸出援助之手
D. 当今社会缺乏正义感,出现了道德危机
55. 在现代民主制国家中,法律至少在形式上追求六个方面的价值目标,即平等、民主、秩序、自由和效率以及程序的正义,为了实现上述的价值或协调上述价值以充分发挥其调整社会关系的功能和效率,法律必须首先确立其在社会成员中的权威,使人们自愿接受它所确立的行为规范,而要促成这种结果,就一定要依靠民主制度自身的建设,民主愈发达,就愈能有效地控制权力的滥用和特权的滋生。这将会为法律的使用和遵守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法律也因此而更加具有权威性和有效性。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 民主是现代法最核心的价值目标
B. 民主是实现现代法价值的前提和基础
C. 民主决定现代法的发展方向
D. 民主是现代法的威力与作用的保障
56. 在中国文化的剧烈冲击下,佛教如果不能适应现实情况,必然不能在中国立定脚跟,于是佛教只能做出一些伪装,以求得生存。早期佛典中有些地方特别强调“孝”字,就是歪曲原文含义以适应中国具有浓厚纲纪色彩文化的要求。 对这段文字的主要意思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佛教是一个适应性很强的宗教
B. “孝”是佛典发展过程衍生出来的要义之一
C. 佛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影响较深
D. 传统文化的力量迫使佛教在传播中采取了变通策略
57. 科学是认识客观世界的动态过程。科学活动特别是现代科学活动,可以根据社会需要、已有知识的指导、前人的经验和学科的预测而设定目标,安排计划。然而,与按既定规程动作的物质生产过程不同,__________,因而难以完全按预定的目的和计划进行,有其不确定性和强烈的探索性。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A. 科学活动面对的是未知的或知之较少的世界
B. 科学活动是社会的一种精神生产
C. 科学活动的具体形式多种多样
D. 科学活动需要不断创新
58.文化“必定有异”,文明“难免有异”;文化“必须存异”,文明“可以有异”。这就是文化与文明的区别。所以,文化可以交流,甚至融合,但最终“存异”。文明的趋向,却是“求同”。因为文明的背后,是核心价值;而只有人类共同的价值,才最有价值。由此可见,只要把握了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又能兼收并蓄各民族的不同文化,那就能打造出自已的“文化航母”。根据这段文字,不能得出的观点是:
A. “求同”是打造文化航母的根本
B. 文化对“异”的包容程度要宽于文明
C. 世界文明存在着不同价值取向
D. 文化即使融合也难以消除差异
59. 在信仰崩溃的时代,那些佯癫装疯的狂人倒是一些太严肃地对待其信仰的人。鲁迅深知此中之理,说嵇康、阮籍表面上毁坏礼教,实则倒是太相信礼教,因为不满意当权者利用和亵渎礼数,才以反礼教的过激行为发泄内心愤想。其实,在任何信仰体制之下,多数人并非真有信仰,只是做出相信的样子罢了。于是,过份认真的人就起而论究是非,阐释信仰之真谛,结果被视为异端。 对这段文字主要意思概括最恰当的一项:
A. 真正有信仰的人并不多
B. 真正的信仰者往往是那些被视为异端的人
C. 把信仰太当回事会使人行为不正常
D. 很多自称有信仰的人只是徒有其名
60. 纵然有一百个理由为职业“光环”褪色而辩解,更有一万个理由要求这个职业不能踩踏底线。弃守底线,不管是搬出为了生存的经济理由,还是将良知的缺失归咎为体制的束缚,将一切推责给外部的环境,都是对职业伦理的戕害。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 体制的束缚是职业伦理的主因
B. 体制伦理受损一般源于职业“光环”的褪色
C. 任何时候都不能突破职业道德底线
D. 弃守底线者总会给自已找借口